-
2025-05-18 19:19
健康網》糖友不能吃水果? 營養師點名「5食物」害血糖飆
黃宜靜/核稿編輯常聽到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之說法;對此,營養師薛曉晶解答,糖尿病並不是不能吃水果,而是要選對,舉例來說,若是選擇高GI(升糖指數)水果,如芒果、西瓜、香蕉、葡萄、鳳梨等,易使血糖飆升,建議適量吃;再者,果汁、果乾,因去除了纖維,更容易快速吸收,導致血糖失控,因此不建議作為糖友日常飲品
-
2025-05-16 20:41
健康網》不想要皺紋、糖尿病? 營養學者:遠離香香焦焦的食物
羅碧/核稿編輯酥脆的烤雞、焦香的牛排、黑焦油亮的香腸,光想著就垂涎三尺,小心這些聞起來很快樂的味道,對身體來說是場大災難!營養學者洪泰雄在臉書指出,這些香味來自糖化終產物(AGEs),是食物在高溫下,糖和蛋白質結合後產生的褐色物質,堆積在體內長期會出現皺紋、增加高血壓與心臟病風險,對糖尿病患者來說,
-
2025-05-15 11:06
多元整合減肥治療奏效 患者3月後減重、逆轉健康風險
68歲王先生身高164公分、體重92公斤、BMI 34.5,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大腸癌病史。因活動時容易喘、體力差與疲勞感,在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消化內科團隊評估下,他開始使用控制食癮的減重藥,並搭配每日注射腸泌素類藥,3個月後體重降至81.7公斤、BMI降到30.4,血糖與代謝指標皆有改善,整體健康
-
2025-05-12 20:51
健康網》不只是血糖過高 罹糖尿病恐「被偷走」6-16年壽命
羅碧/核稿編輯糖尿病不只是血糖過高的問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提醒,長期高血糖會對全身血管造成嚴重影響,根據統計,假如現在確診糖尿病,會減少6年壽命;假如是糖尿病加上心血管疾病,會減少12年壽命;假如糖尿病造成腎臟病變,會減少16年壽命,別以為糖尿病不痛不癢,其實,糖尿病是萬惡的源頭
-
2025-05-11 10:30
健康網》加班、滑3C手腳麻 醫示警:小心4類疾病前兆
紀麗君/核稿編輯隨著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產品或加班工作,手腳麻痺的情況日漸普遍。神經外科醫師謝炳賢提醒,這些麻痺感可能不僅僅是疲勞的表現,還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告信號,表示末梢神經可能受損,不僅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恐有某些嚴重疾病的前兆,例如壓迫性神經病變、代謝性疾病引起的神經病變、自體免疫性神經病變、
-
2025-05-10 20:24
健康網》可樂竟能「洗大腸」 醫曝急診3妙用:還救低血糖
葉立斌/核稿編輯「可樂能拿來洗大腸」這句許多長輩的說法,沒想到竟在急診室獲得了某種程度的驗證。急診醫師翁梓華指出,雖然可樂在多數人眼中是高糖、不健康的飲品,與肥胖、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但在特定臨床情境下,卻能派上用場,像是救急低血糖、溶解糞石、促進腸胃蠕動。
-
2025-05-10 05:30
睡兩天沒吃沒喝 糖尿病嬤急性腎衰竭
82歲獨居的廖阿嬤罹患糖尿病,平時仍可自行打理三餐,家人早晚也會抽空探視,碰巧連二天家人都因工作繁忙,忘記主動聯繫,結果阿嬤居然沒有進食喝水,直到家人探視時,才發現阿嬤精神萎靡、意識模糊,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緊急送醫後,確認是急性腎衰竭合併高血鉀症,所幸處置後恢復正常,讓家人鬆了一口氣。
-
2025-05-06 10:34
健康網》控制血糖更聰明! 學者:GI、GL值要一起看
紀麗君/核稿編輯面對現代人愈來愈重視的血糖管理問題,營養學者洪泰雄於臉書發文,深入解析「GI值(升糖指數)」與「GL值(升糖負荷)」的差異與應用,提醒民眾別再只看一項數據就以為萬無一失,真正有效控糖應該GI、GL一起看,才能兼顧飲食質與量,維持穩定血糖。
-
2025-05-05 20:57
健康網》6旬男高血糖又變瘦竟罹癌王 不開刀腫瘤3個月變大
羅碧/核稿編輯1名60歲男子,不菸不酒,雖患有糖尿病前期,但身體並無不適,近來他突然瘦了4公斤,起初認為是飲食控制有成。未料,健康檢查中發現胰臟癌指標CA19-9高達800U/mL,達正常值20倍。進一步斷層掃描顯示胰臟有顆2.5公分腫瘤,極可能為胰臟癌。但因為沒有症狀,想再追蹤看看,沒想到過了3個
-
2025-05-05 16:22
健康網》糖尿病5大症狀! 視力模糊、疲勞、皮膚癢都中
黃宜靜/核稿編輯糖尿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之列,除了測血糖外,還能透過哪些徵兆及早發現?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新陳代謝科醫師周建安在臉書專頁「初日診所」與Youtube頻道發影片指出,第2型糖尿病常見5症狀包括:頻尿與口渴、疲勞、皮膚變黑或搔癢、視力模糊,甚至是傷口不易癒合都要特別注意,尤其第2型糖尿病風
-
2025-05-05 10:59
部澎菊島糖友家族講習 帶領病友對抗「國病」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人10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5名,每6秒就有1人死亡,糖尿病的併發症影響國人健康不容小覷,醫療負擔相當龐大,同時也影響糖友日常工作及生活品質。為了提供糖友對疾病的認知,協助糖友建立互助網絡,澎湖醫院於舉辦「菊島糖友家族講習」。
-
2025-05-01 21:54
健康網》糖尿病控管關鍵不只飲食! 營養師:5行為全影響
羅碧/核稿編輯糖尿病的控制不僅仰賴飲食與藥物,營養師楊斯涵在臉書專頁「楊斯涵營養師的美味生活」分享,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發表的照護標準第五篇〈促進正向健康行為與身心福祉,以改善健康結果〉中指出,一天24小時的身體行為型態,包括久坐、步行、睡眠品質、運動與身體功能,皆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健康風險息
-
2025-05-01 12:55
健康網》糖尿病老藥降血糖 研究:或能改善退化性關節炎
葉立斌/核稿編輯二甲雙胍(Metformin)類藥物是1款治療糖尿病的老藥,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引述1項最新臨床試驗顯示,二甲雙胍除了能幫助降血糖,還有機會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緩解疼痛不適。不過,他也提醒,目前針對二甲雙胍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研究還不夠多,不能視為正式治療方法,民眾千萬不要自行購
-
2025-05-01 10:49
健康網》不是越來越低!醫授腎絲球過濾率數值這樣看
葉立斌/核稿編輯人體的各個器官都是會隨著年齡退化的,而腎絲球過濾率也是隨著年齡逐步下降,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實際上腎絲球過濾率(GFR)並非「直直下降」,在糖尿病腎臟病最初5年,GFR會高於正常值,第5-15年從高點回落,第15-20年開始,每年衰退速度倍速增加,直至洗腎。
-
2025-04-30 13:08
7旬長者左側內頸動脈2次栓塞 緊急取栓、動脈支架置放救命
73歲陳先生長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去(2024)年9月曾經小中風,到了今(2025)年3月底又再度中風送醫搶救,到院時意識清楚但口齒不清,後轉診急救,醫師發現病人是因為「左側內頸動脈」嚴重狹窄而導致中風,立即啟動「取栓手術」,後置放頸動脈支架,以預防再次中風,手術迅速且順利,成功搶救寶貴的生命。
-
2025-04-30 08:31
健康網》想控糖、減重? 醫教「1飲食法」營養均衡有飽足感
葉立斌/核稿編輯想控糖、減肥,卻不知道從何改變?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醫師許哲綸分享,不管是控制血糖或減重,增加飽足感是飲食最重要的一步,而飲食的飽足感主要來自纖維和蛋白質,2者卻是普遍外食族缺乏的,因此營養學者提出「211餐盤法」,也就是每餐2碗蔬菜、1碗蛋白質、1碗全穀類主食比例,營養均
-
2025-04-28 05:30
《健康充電站》健康講座
台大醫院4月29日下午2時至4時,在該院兒童醫療大樓B1視聽講堂(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8號)舉辦健康講座,分別由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皓翔主講「遠離糖胖危機的健康對策」;物理治療中心治療師賴聖文主講「甩油增肌!跟著老師動ㄗ動」。此活動免報名,自由入座,洽詢電話:(02)2356-2114台大醫院健康教
-
2025-04-27 05:30
洗腎低血壓 中藥調養緩解頭暈
57歲的陳太太因為糖尿病腎病變已經洗腎4年了,但最近卻因為洗腎過程中的低血壓,頭暈與背痛,致使有幾次必須提早結束透析,讓她對洗腎開始恐懼,即便有升壓藥的幫助,但持續性的背痛與抽筋,卻讓她十分困擾。在血液透析病患中,低血壓是最常見的問題,發生率約25-55%,據研究有75%患者一生至少會發生1次透析低
-
2025-04-25 11:46
健康網》不只是「胖了點」 醫:代謝症候群是身體內失火
葉立斌/核稿編輯當肚子越來越大、腰圍越來越粗時,才不只是「胖了點」,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這是你的身體裡,正在悄悄上演一場「全身失火」的代謝症候群災難,通常包括:腹部肥胖、高血壓、血糖偏高、好膽固醇(HDL)偏低,以及三酸甘油酯過高,埋下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中風、心臟病的隱患,甚至
-
2025-04-24 05:30
糖友新選擇 CGM科技控糖免扎針
監測血糖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功課,但經常指尖採血不僅麻煩,許多人還怕痛;隨著科技進步,連續血糖監測儀(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問世,糖尿病患者想監測血糖、並進行飲食控制,已有了更輕鬆的選擇。皮下植入感測器 每幾分鐘記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