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 2025-04-23 05:30

    上呼吸道感染咳嗽 多喝溫水有助化痰

    35歲的李先生是上班族,近期因天氣變化頻繁,開始出現陣發性咳嗽,特別是晚上入睡後咳得更厲害,甚至影響到家人休息。他以為只是小感冒,於是自行購買止咳藥水服用,卻未見明顯改善。2週後,他的咳嗽仍未緩解,甚至開始感到胸悶,擔心是否肺部出了問題,於是前往醫院就診,經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後咳嗽,在對症下藥,並適

  • 2025-04-19 09:30

    健康網》早晨必做4大好習慣! 營養師:它助代謝又護腦

    葉立斌/核稿編輯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做對的事情,一天好心情!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專頁發影片分享,早晨必做4件事,包括:起床伸懶腰喚醒肌肉、喝溫水助代謝又護腦、量體重+體脂肪了解排毒代謝能力,也一定要吃早餐,做對的事情,不再昏昏沉沉過一天!●好習慣1—伸懶腰:晚上睡覺時,肌肉整晚都沒有使用,容易變得比較

  • 2025-04-18 18:55

    健康網》8款飲品勿裝水瓶 咖啡、中藥、茶皆入列

    羅碧/核稿編輯環保當道,常常買了大容量的飲品帶出門時,拿水瓶分裝,覺得自己是個「環保小尖兵」嗎?營養師高敏敏提醒,牛奶、豆漿、拿鐵這些飲品含糖與蛋白質,易使細菌大量繁殖;咖啡、茶、中藥含有單寧酸與色素,容易流下污垢,導致細菌滋生;果汁、碳酸飲料易破壞塗層,且不易清洗,它們都不適合裝進水瓶中。

  • 2025-04-15 18:31

    健康網》適量喝水護健康! 醫點「1時機」飲用變瘦又穩糖

    黃宜靜/核稿編輯多喝水不如喝對時機!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引述1項國外研究指出,每天攝取足夠的水分,能降低腎結石復發、延長泌尿道感染的發作間隔時間。尤其每餐餐前喝杯水還能幫助減重、改善血糖。不過,千萬別一次猛灌水,而是喝少一點、分時段喝,更健康。

  • 2025-04-14 19:59

    健康網》規律回診腎功能不見起色? 醫點「這觀念」是元凶

    羅碧/核稿編輯55歲患慢性腎絲球炎、慢性腎臟病第3期的家庭主婦,規律回診但腎功能未見起色,醫師詢問後發現,女子沒有按時服藥、也沒有規律運動、攝取適量蛋白質、避開含糖飲與加工食品,甚至也沒有規律睡眠,這樣「隨興」的生活方式,難怪使得腎絲球過濾率一直下滑。醫師建議,為了保護腎臟,應做好5刻意行動,包括:

  • 2025-04-14 13:01

    健康網》缺水恐增失智風險! 醫:把握補水4黃金時段

    黃宜靜/核稿編輯水是身體組成的重要成分,缺水不只口乾舌燥,還會讓大腦跟著退化?科博特診所院長劉博仁在臉書專頁「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貼文指出,許多人口渴才想到喝水,但當感覺渴時,身體早就處在輕度脫水狀態。長期喝水不足,甚至會加速大腦老化,增加失智風險。建議早上起床後、兩餐之間、運動後、下午精神疲倦

  • 2025-04-13 11:22

    健康網》每天一定要喝8杯水? 營養師:湯、果汁也算在內

    黃宜靜/核稿編輯很多人以為「每天要喝8杯水」,但事實上,人體所需的水分不只來自於飲用水,還包括湯、果汁、咖啡、甚至食物裡的水!好食課營養師Christina楊婷貽在臉書粉專「好食課」發文指出,一天喝多少水最簡單的計算方式為:體重×30-35毫升。而所有飲料都屬於液態水,所以有喝飲料不必再喝8杯水,但

  • 2025-04-10 19:15

    健康網》過度飲水不會增加乳汁分泌 醫揭哺乳成功關鍵

    羅碧/核稿編輯產後哺乳是許多新手媽媽面臨的重要挑戰,除了照顧新生兒的日常作息,如何穩定乳汁分泌、掌握正確的營養攝取,也成為坐月子期間的重要課題。台中宜蘊中醫院長李湘萍指出,母體的乳汁分泌與飲食、作息、情緒及體質密切相關,若能釐清原因,並適時介入,大多數哺乳困擾皆可有效改善。

  • 2025-04-09 13:31

    健康網》不確定1天喝多少水才夠? 營養師揭2指標判斷

    黃宜靜/核稿編輯喝水是日常保健的基本功,但您知道該怎麼判斷自己喝得夠不夠嗎?好食課營養師黃茉溪提到,「尿液顏色」與「跑廁所的頻率」就是最直接的身體訊息。只要觀察這2個指標,就能知道自己是否有補足水分。如果尿液顏色偏深(像茶色)或氣味濃烈,那代表體內水分不足,需要盡快補充水分;相反地,若尿液近乎透明,

  • 2025-04-01 19:50

    謠言終結站》每天未必8杯水、感冒可以喝冰水 破解常見健康迷思

    沈莉馨/核稿編輯相信大家都有聽過「每天要喝8杯水才會健康」、「感冒時不能喝冰水」、「多吃胡蘿蔔能讓視力變好」等看起來很真的健康傳言,但其實「都是迷思」。南投基督教醫院在臉書發文指出,水的攝取量是「因人而異」,沒有一定標準;感冒是病毒引起,跟喝冰水沒有直接關係;胡蘿蔔雖然含有β-胡蘿蔔素,能轉化為維生

  • 2025-03-21 07:31

    健康網》「大不出來」恐與6食物有關 營養師授5招改善便秘

    羅碧/核稿編輯如果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就是便秘警訊!而且隨著年齡增長、久坐時間變長,運動減少,便秘的機率更高。營養師程涵宇提醒,如果喝水量足夠,也吃不少青菜,但還是大不出來,有可能是中了6大食物便秘地雷,分別是酒、麩質過敏、紅肉、油炸食物、精製澱粉、加工食品。

  • 2025-03-09 09:31

    健康網》濕氣過重還要多喝水? 中醫授喝水口訣

    葉立斌/核稿編輯「西醫叫我要多喝水,但中醫說我身體過濕,該聽誰的?」中醫師王大元分享,時常會發現女生在上班時,水總是喝得很少,但是觸診檢查後,又發現全身水腫得很明顯,提醒喝水應該以「緩慢、少量、多次」為主,讓細胞能夠充分吸收,緩慢喝水還能夠穩定情緒、抑制食慾,對自律神經的調節也有幫助。

  • 2025-03-06 09:30

    健康網》抓住驚蟄後減重 醫授春天燃脂4關鍵

    沈莉馨/核稿編輯節氣進入「驚蟄」,代表春天來臨,氣溫回升,生物開始活躍,人體新陳代謝也會逐漸調整。書心健康管理診所院長許書華在臉書指出, 驚蟄後正是「啟動代謝」的好時機,只要調整飲食、運動結合心肺與肌力訓練、改善作息、維持水分平衡,就有機會抓到身體代謝的重要轉折點,讓減重更輕鬆、更健康。

  • 2025-02-20 16:37

    健康網》喝很多水還是渴? 中醫點名「4體質」給解方

    葉立斌/核稿編輯明明喝了不少水,卻依然覺得口渴的狀況,甚至伴隨皮膚乾燥、嘴巴發乾、頻尿、腰痠等問題?中醫師余雅雯表示,喝不少水仍感到口渴,並不單純是水喝不夠,而是可能「津液虧虛」,也就是身體水分不足或無法有效運用水分的表現,與個人體質有關,如肺燥型、腸燥型、胃熱型及腎陰不足型等體質,皆可能影響,因此

  • 2025-02-12 14:28

    健康網》年紀增長聲音變小? 醫師教你4招延緩聲帶老化

    葉立斌/核稿編輯許多長輩發現,隨著年紀增長,聲音不再如年輕時響亮,甚至說話音量變小、聲音沙啞。輔大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在其臉書專頁「生涯一筋 胡皓淳醫師-輔大醫院 耳鼻喉科 新莊五股泰山」發文指出,聲帶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退化,但透過適當的保養與習慣調整,仍可延緩聲帶老化。他提供

  • 2025-02-03 08:32

    健康網》立春來了! 醫提醒:痛風好發於春季

    黃宜靜/核稿編輯今(3)日是2025年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在臉書專頁分享,研究顯示,痛風發作最常見於春季,可能是氣溫波動、濕度變化會誘發痛風發作。另外,酒精攝取也是重要誘發因素。痛風發作高峰集中於春夏一項分析Google Trends的研究指出,痛風相關的網路搜尋量具有顯著的

  • 2025-02-02 17:47

    健康網》春節吃「鈉」麼多! 營養師教7原則「消水腫」

    黃宜靜/核稿編輯過年狂吃佳餚、零嘴,竟在年後發現水腫一圈?營養師李婉萍指出,不管是佛跳牆、烏魚子、東坡肉,還是聊天時必備的蜜餞、肉乾等都含高鈉,吃太多會使水分滯留體內維持電解質平衡,導致水腫,更增加高血壓、腎臟病風險,因此提供7原則抗水腫,包括:喝足量的水、正餐選擇含鉀全榖雜糧類、蔬菜及水果食用,或

  • 2025-02-02 15:46

    健康網》開工好厭世! 醫曝簡單3招遠離「收假症候群」

    黃宜靜/核稿編輯大年初五各行各業陸續開工,想必多數人捨不得假期結束,掙扎不想上班吧!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建議,收假前建議改變作息、飲食,如多動少坐、早點睡別熬夜、多喝水代替含糖飲,遠離「收假症候群」。楊智雯在臉書專頁「楊智雯醫師 |陪你健康享瘦每一天」發文指出,「收假症候群」(Post

  • 2025-01-22 20:45

    健康網》泡泡尿是腎臟健康亮紅燈? 醫點「4情況」免煩惱

    沈莉馨/核稿編輯最近小便時,發現尿裡有泡泡,是腎臟健康亮紅燈?泌尿科醫師施冠偉在臉書專頁「理雞先生 ― 泌尿科施冠偉醫師」發文表示,先別擔心,釐清原因很重要!若是尿速太快、喝水太少、站著尿尿或是運動後,出現泡泡尿問題,就不用太擔心。不過,若排除以上情況後,仍發現泡泡外觀細密、10分鐘以上未消散,建議

  • 2024-12-30 09:32

    健康網》喝咖啡也能補水! 研究:效果不輸純水!牛奶更勝一籌

    沈莉馨/核稿編輯許多人認為,咖啡因具有利尿作用,喝咖啡可能會導致身體流失更多水分。不過,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在臉書專頁「減重醫師 蕭捷健」發文分享,一項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最新研究顛覆了這種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