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不確定1天喝多少水才夠? 營養師揭2指標判斷
黃宜靜/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喝水是日常保健的基本功,但您知道該怎麼判斷自己喝得夠不夠嗎?好食課營養師黃茉溪提到,「尿液顏色」與「跑廁所的頻率」就是最直接的身體訊息。只要觀察這2個指標,就能知道自己是否有補足水分。如果尿液顏色偏深(像茶色)或氣味濃烈,那代表體內水分不足,需要盡快補充水分;相反地,若尿液近乎透明,則表示喝水太多了。
黃茉溪在臉書專頁與網站表示,過度飲水其實沒有額外的健康好處,反而會導致頻繁跑廁所,因為身體自然會維持水平衡,採取「多退少補」的機制來代謝多餘的水分。
黃茉溪指出,「尿液顏色」與「跑廁所的頻率」就是最直接的身體訊息。尿液顏色偏深(像茶色)或氣味濃烈,那代表體內水分不足,需要盡快補充水分;相反地,若尿液近乎透明,則表示喝水太多了。若有服用維生素B群,也可能出現螢光色的尿液,此時可透過觀察如廁頻率作為輔助判斷,若明顯比平時減少,則一樣需多補水。
黃茉溪提到,每天應該喝多少水,因年齡層不同而有所差異。對於6個月到12歲的幼兒來說,水分需求會依據體重調整,例如接觸副食品後的孩子,1天水分攝取上限約為體重(公斤)乘以30c.c.;10公斤以下的幼兒則建議以體重乘以100 c.c.來計算;若超過10公斤,則可依照「(體重-10)×50+1000c.c.」來估算。7至12歲、體重達20公斤以上的孩童,每日建議攝取量則為體重乘以50至60c.c.。
而進入青春期、成年後,則建議每日飲水量為體重(公斤)乘以30至35c.c.,例如體重50公斤的女性,每日約需攝取1500c.c.的水分。
黃茉溪說明,運動或大量流汗後的水分補充也不能忽視。由於氣溫、濕度、活動量等都會影響出汗與水分流失的程度,因此應依身體感受適時補水。建議在剛出現口渴感時就開始少量飲水,不僅能有效補充水分,也能避免因一次喝太多造成身體不適。
3招有效提高飲水量
●定時定量喝水:試著「定時定量」地補充水分。先計算出自己每日所需水量,分成數個時段飲用,甚至可以設鬧鐘提醒自己喝水,培養良好習慣。
●利用天然食材:在水裡加一點檸檬汁、薄荷、果醋或茶葉等,能讓喝水變得更有動力。不過應盡量避免飲用甜飲料,才能真正達到健康補水的目的,只要是無額外添加糖的食材,都是良好的補水方針!
●選擇「高含水量」的食物:許多蔬菜水果的水分含量高達70-90%,不僅能補水,還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有助身體健康。湯品或鹹粥也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注意調味適量,避免攝取過多鹽分導致水腫。
黃茉溪提醒,別等到口渴才想起要喝水,也不需要強迫自己每天喝滿3公升的水。根據上述計算方式,了解自身所需,再搭配這些小方法,就能輕鬆補足水分、遠離脫水危機。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