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22 18:45
健康網》親子外食不踩雷! 醫:挑兒童餐避開4陷阱
羅碧/核稿編輯因工作繁忙,來不及煮,或是想要慰勞一下家人,因此帶孩子外出「吃好料」。然而,孩子吃完後,卻喊肚子痛、便秘、脹氣,這些問題很可能與不當的外食選擇有關。好幸福泌尿科體系醫療長戴定恩提醒,兒童餐若挑錯,恐踩到「健康地雷」,包含熱量超高的炸物、蔬菜攝取不足、蛋白質含量不夠、糖分超標的飲料,將影
-
2025-04-16 15:38
健康網》喝水不喝毒! 保溫瓶別裝咖啡茶 塑膠瓶選「這種」
沈莉馨/核稿編輯天氣熱大家都不忘補水,自備瓶裝水也成為習慣,但你有用對容器嗎?營養師黃品瑄指出,使用水瓶首先須留意材質,避免使用寶特瓶,若使用塑膠水瓶,應選擇瓶底標示符號為5號或7號;其次須注意內容物,如不鏽鋼水瓶不宜裝牛奶,咖啡等,有塗層勿裝酸性飲料等;最後要注意清潔,每天清洗瓶內、瓶蓋縫隙等,並
-
2025-04-11 18:43
健康網》孩子總分心? 醫:少一點色素 多一點專注
羅碧/核稿編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特徵包括: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與衝動行為,有沒有可能吃到特定食品,會加重其症狀或影響行為呢?愛群兒童成長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如瑩表示,確實有些文獻及研究證實,食用含糖飲料、人工色素、食品添加物會加重ADHD症狀,而缺乏鐵、鋅則是可能會有影響。
-
2025-04-08 13:16
健康網》水果果糖增壞膽固醇? 量是關鍵、少喝飲料卡實在
黃宜靜/核稿編輯「果糖會進入肝臟轉化成脂肪,並升高壞的膽固醇LDL,所以盡量不要吃水果。」這句話你也聽過嗎?恆新復健科診所醫師王思恒在其臉書專頁「一分鐘健身教室」指出,這種說法過於簡化且易導致誤解,並分享多項研究結果,為果糖與水果平反。王思恒強調,現代人攝取果糖的主要來源是含糖飲料與加工食品,而非水
-
2025-04-05 10:14
健康網》預防兒童肥胖4招 醫:均衡飲食、睡飽很重要
葉立斌/核稿編輯台灣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率持續上升,該如何幫助孩子維持健康體態?書心健康管理診所院長許書華在臉書提醒,兒童肥胖並非一夕之間形成,而是長期累積的生活型態所致,與其等到問題發生才介入,不如現在就開始,從飲食、運動、家庭共同參與、作息入手,陪孩子一起打造健康、有活力的未來。
-
2025-03-12 18:47
健康網》遠離痛風先戒含糖飲料! 男性日喝2杯風險增85%
沈莉馨/核稿編輯含糖飲料(如碳酸飲料、果汁)與痛風風險高度相關,營養學者洪泰雄在臉書分享《英國醫學期刊》(BMJ)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每天飲用2杯或以上含糖軟性飲料(如碳酸飲料)的人,與每月飲用不足1杯的人相比,痛風風險增加了85%。該研究以46393名無痛風病史的健康男性為研究對象,收集參與者的
-
2025-03-03 14:13
健康網》運動抵銷含糖飲傷害? 醫:僅能減輕風險
黃宜靜/核稿編輯含糖飲料就像裹著甜蜜的毒藥,明知道對身體不好,甚至可能引發糖尿病等,但想戒斷恐怕難上加難;因此喜愛手搖飲民眾就想問「不戒手搖但多運動是否有效?」對此,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引述《糖尿病學》(Diabetologia)上1篇研究指出,愛喝含糖飲料者,即使有充足運動,也只能減輕糖尿
-
2025-02-07 12:07
健康網》愛喝含糖飲恐罹糖尿病! 研究:年輕人影響最大
葉立斌/核稿編輯含糖飲料對健康的危害再度獲得科學證據支持!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分享了一項研究,根據《Nature Medicine》2025年1月發表的研究顯示,2020,年全球新增約220萬例第2型糖尿病病例,以及120萬例心血管疾病病例,而這些病例的發生,都可歸因於含糖飲料的攝取;且年輕
-
2025-01-27 19:36
健康網》孩子能一起「乾杯」嗎? 醫解析5類飲品
沈莉馨/核稿編輯家族吃飯時大人們難免想在年節「乾一杯」,一旁的小朋友們能「大過年的」拿含糖飲料加入嗎?禾馨民權小兒專科診所主治醫師巫漢盟建議,選擇無糖、開水為主,讓孩子不會對糖、加工品上癮,才能健康長大。巫漢盟在臉書專頁「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發文指出,含糖飲料之所以惡名昭彰,就
-
2025-01-22 08:30
健康網》喝果汁也能很健康 醫教5招:飯後喝防血糖飆
沈莉馨/核稿編輯隨著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民眾開始知道果汁看似健康,但喝多恐導致糖尿病、肥胖等問題。醫師張家銘表示,國外一項重量級研究建議,喝果汁時掌握5秘訣,像是控制份量、挑選100%純果汁、若飯後喝則能減少升糖負擔等。就可以在享受果汁甜美之餘,補充身體所需維生素、抗氧化物等營養成分。
-
2025-01-09 16:17
每天多1杯含糖飲料「心臟病風險增17%」! 醫揭攝取極限:別再超標
過量攝取甜食恐損健康,甚至增加罹癌風險。最新醫學研究指出,日常飲用含糖飲料的習慣可能大幅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每天僅需多喝一杯250毫升的含糖飲料,心臟病風險就會上升17%,引發醫界高度關注。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伯賢分享,在頂級醫學期刊《BMJ》大型研究綜合分析。這項大規模研究首次詳細分析了含糖
-
2025-01-08 11:56
當心!含糖飲料每年導致數百萬人罹患糖尿病、心臟病
英國《衛報》報導,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全球每年有超過220萬例新發糖尿病病例和 110 萬例新發心臟病病例與含糖飲料有關。這項研究更凸顯了全球健康不平等現象日益加劇,在非洲,相關疾病的增長速度尤其驚人。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上的一項全球分析報告指出,含糖飲料與健康不平
-
2024-12-15 13:20
健康網》吃1支熱狗短命36分鐘! 研究點名「這些食物」折壽
黃宜靜/核稿編輯飲食習慣深深影響健康!美國密西根大學1項研究顯示,每吃1支熱狗,就會讓生命縮短36分鐘,不只如此,含糖飲、醃肉、起司漢堡及培根等食物,也可能影響壽命。據《每日郵報》指出,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發布報告顯示,約一半的2歲以上美國人,平均每天飲用2杯含糖飲料。不過,研究卻表明,每天只要喝2
-
2024-11-13 10:18
健康網》含糖飲料是發育殺手! 學童最愛不是可樂是「它」
羅碧/核稿編輯台灣學童飲用含糖飲料比例驚人。醫師黃世綱指出,含糖飲料不僅會增加提早發育機率,還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據統計,孩子們最常喝的含糖飲料並非典型的碳酸飲料或可樂,而是茶飲,其次是果汁,再來是調味乳和乳酸菌飲料,這些飲品容易因「健康」形象而被忽略含糖量,讓孩子糖分攝取超標。
-
2024-10-21 20:47
健康網》10大NG習慣傷攝護腺! 含糖飲排第2「它」奪冠
沈莉馨/核稿編輯保護下半身健康,別傷害攝護腺健康而不自知!洪永祥診所院長洪永祥整理出傷害攝護腺健康10大行為,排名前後依序為:菸酒不拒、常喝含糖飲料、不當憋尿、久坐、熬夜、射精次數太少、常吃紅肉與高脂肪食物、忍住不射精、不安全性行為,以及常騎坐墊差的腳踏車。
-
2024-10-19 14:07
健康網》陳重文昔愛喝可樂體重破百 交保後瘦40公斤
葉立斌/核稿編輯台北市議員陳重文在2024年3月涉台智光收賄案遭到羈押,在10月1日以8百萬交保,限制出境與住居,並用手機電子監控。近日他受訪表示,需等待司法結果,在這段時間會盡可能盡議員職責與地方服務,若與自身的案子相關之局處,將會迴避。
-
2024-10-15 19:15
健康網》一杯珍奶=28顆糖! 童喝過量含糖飲料恐長不高
沈莉馨/核稿編輯含糖飲料對兒童健康的危害日益引起關注,書心健康管理診所院長許書華醫師在其臉書專頁「許書華醫師 陪妳寫日記」發拍攝影片強調,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兒童每日糖分攝取量應控制在30公克以下。然而,根據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5%的國中生每天至少喝2杯含糖飲料,95%的學生每天
-
2024-10-09 12:00
健康網》兒童肥胖8NG飲食! 水果、澱粉吃太多都中招
葉立斌/核稿編輯兒童肥胖盛行率持續上升,不良飲食習慣是關鍵因素之一!愛群兒童成長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如瑩在粉專「陳如瑩醫師-小兒腸胃 親子減重」整理看診3年多來,常見於體重超標孩子的8個NG飲食法,包括:「喜歡甜食、零食、炸物」、「含糖飲料/氣泡飲料攝取過多」、「速食店、外食比例高」、「澱粉類攝取過
-
2024-10-03 17:13
健康網》水果害脂肪肝? 醫曝1關鍵:2顆網球大小就夠
沈莉馨/核稿編輯擔心吃水果會脂肪肝?要怎麼吃果糖,才不會影響健康?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表示,水果內含高纖維,能降低果糖被人體的的吸收速度,讓小腸來得及處理代謝,才不會變脂肪堆積,不過前提是「適量」,若過量還是會形成脂肪肝;小腸大約一天可以處理0.5g/kg體重的果糖,大概相當於2顆網球
-
2024-09-28 15:51
健康網》少喝「零卡」飲料! 營養師:恐增心血管疾病風險
沈莉馨/核稿編輯能不能用零卡或低卡的甜味飲料,取代手搖飲或含糖飲料呢?營養師嫚嫚在臉書專頁「營養嫚嫚說-嫚嫚 營養師」發文表示,偶爾喝可以,但最好不要養成習慣。研究發現,零卡或低卡甜味飲料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且容易造成血糖、肥胖問題。她建議大家,選擇飲料時多注意成分標示,盡量減少人工甜味劑的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