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1-19 21:11
健康網》大寒養生秘笈! 中醫教你食補、DIY泡湯
沈莉馨/核稿編輯明(20)日正式進入24節氣最後一個節氣「大寒」,代表冬天即將結束,準備迎新年。中醫師王大元指出,大寒養生除了早睡、睡滿7小時,依照體質不同,也可多食用桂圓、黑芝麻、山藥、黑豆等食物補腎。另,如果想要泡湯,不妨自己在家裡DIY,泡湯材料以老薑和艾葉為主,再依照不同證型予以增減,控制好
-
2024-12-18 20:48
健康網》冬至不只吃湯圓! 中醫曝1湯1穴補腎護陽氣
沈莉馨/核稿編輯週六(21日)就是「冬至」,一提到冬至許多人就想到吃湯圓,不過除了吃湯圓,其實冬至也是補養身體好時機!信義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林坤立指出,在此時節補養「腎陽」能事半功倍,食補建議選不挑人的四神湯,來調理身體機能;另外,起床或睡前可多按壓背部的「腎俞穴」,有補腎顧腰的效果。
-
2024-12-16 20:32
健康網》冬季「藏」好陽氣! 中醫授4招養生法
沈莉馨/核稿編輯冬天早晚都特別涼、溫差大!這時候快來一起認識「藏」的觀念!合佗中醫診所醫師在臉書專頁上發文分享,冬季身體容易受寒,導致身體裡的陽氣受損,身體就會變得虛弱容易生病。所以我們需要將原本的陽氣「藏」好,可從禦寒、食補、運動、保健著手,一起度過暖暖的冬天!
-
2024-11-27 07:29
健康網》養腎的最佳時節來了! 中醫教「冬藏」抗病
沈莉馨/核稿編輯中醫認為「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又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但是怎樣才能藏得好呢?陽明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高慈婷指出,養生要順應天時,冬天對應的臟腑是腎,此時正是開始養腎的最佳時節,懂得「封藏精氣」來年春季才不會常常生病,可以從食衣住行著手,讓冬季存好滿滿元氣。
-
2024-10-20 08:30
健康網》長高快看! 專家推「3種食物」促生長激素分泌
葉立斌/核稿編輯許多父母會擔心孩子長不高,在中國醫藥大學攻讀老化醫學博士研究的黃綺玟表示,可以透過食補的方式來促進生長激素分泌,如動、植物性蛋白質;富含鋅和銅的食物。黃綺玟在臉書專頁「愛博士研究抗老醫學」發文分享,生長激素是一種由腦下垂體分泌的蛋白質,它在促進身體生長、細胞修復和代謝方面扮演關鍵角色
-
2024-08-28 11:13
健康網》「秋老虎」好毒! 吃8食物淡補、自製秋梨膏
葉立斌/核稿編輯民間常把處暑後的餘熱稱為「秋老虎」,因此有「秋老虎,毒如虎」、「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之說。扶原中醫診所中醫師鍾明君於臉書粉專「扶原中醫診所」發文指出,保健應以淡補為主,多吃南瓜、山藥、綠豆、紅棗、百合、銀耳、沙參、鴨子等滋陰潤燥的食品,少吃辛辣食物,多補充水份,養心寧神。或可自製
-
2024-08-05 05:30
經痛嘔吐冒冷汗 中醫對症治療免開刀
26歲劉姓女子長期經痛,甚至痛到嘔吐、冒冷汗,就醫檢查發現右側卵巢巧克力囊腫5.5公分大;33歲羅姓女子也有5公分大的巧克力囊腫,經期常腹瀉或肛門墜脹悶痛,醫師建議開刀,但2人均害怕動刀,經中醫以「養氣活血」、「行氣活血」治療約6個月,巧克力囊腫縮小至3公分以下,回診判定不用開刀。
-
2024-01-21 13:20
健康網》常吃麻辣鍋小心癢不停! 中醫教「這樣做」止冬季癢
葉立斌/核稿編輯冬天不少人會吃鍋或泡湯來暖身,但長期下來小心皮膚癢不停!澄觀中醫診所中醫師張文馨表示,麻辣鍋等食材偏燥熱,易助長身體火氣,火越大越易把身體陰血津液等滋養濡潤的物質燒乾,使身體更加缺水,加重搔癢情況。因此建議少吃辛熱刺激食物,多吃滋陰養血潤燥食材,另,日常也可按壓血海穴、曲池穴,有助去
-
2023-12-25 05:30
天涼好發乾癬 食補可能引起大爆發
一位患者全身紅通通的進入診間,表示早就有慢性皮膚問題,但總當作濕疹不以為意。直到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後,全身皮膚陸續出現紅腫脫屑的斑塊,伴隨一些系統性症狀後,才驚覺問題大了,趕緊就醫,經醫師診斷,其實就是乾癬發作,經口服用藥、外用藥膏及窄波紫外光治療後,情況已漸趨穩定。
-
2023-12-17 22:29
健康網》冬天溫差過大要注意! 中醫教4招養生保健
冬季轉涼,但台北市宜蘊中醫診所中西醫學整合主任楊佩鈺指出,與往年相比,中午氣溫明顯高出許多,出現早晚只有十幾度,白天卻仍有27、28度的溫差現象,建議使用洋蔥式穿搭、勤洗手、戴口罩,並且要少喝冷飲。楊佩鈺在臉書專頁「楊佩鈺中醫師の療癒小故事」發文指出,相信大家都有覺得今年的冬天不太一樣,與往年相比,
-
2023-12-16 06:32
健康網》手腳凍未條! 何首烏雞湯 補氣活血溫通經脈
沈莉馨/核稿編輯冬季許多人常常感到手腳冰冷,不僅難過不適,還可能是潛在健康問題的表徵;潮州馬光中醫診所醫師王顥霈分享3招冬季養生,她建議,飲食上可選何首烏雞湯、溫補茶飲,能補氣活血、溫通經脈,另外,按摩足三里穴、八風穴、八邪穴或泡腳,能促進血液循環,提升身體的熱量產生,使手腳保持溫暖。
-
2023-12-07 05:30
產後憂鬱症勿輕忽 穴位治療搭食補改善症狀
桃園市一名職業婦女日前產下女嬰後,出現嚴重食量減少、情緒憂傷、常與家人吵鬧等產後憂鬱症狀,她考量女兒需要哺乳,應避免吃藥或打針,經中醫以身體穴位治療配合食補,緩解她的症狀。這名職業婦女產下女嬰前,雇主就不斷叮嚀她的工作無人可取代,加上她自我要求高,產前總是心事重重,產後更因擔心哺乳量不足、工作與家庭
-
2023-12-04 18:15
健康網》女子連日吃鍋溫補致上火! 醫曝「食補最佳時機」3族群要忌口
冬天是養生進補的季節,但1名李姓女子連續多日食用「溫補鍋物」卻越吃越燥熱,開始出現口乾、嘴破、長痘痘等上火症狀緊急求診。中醫師表示,近期天氣反覆無常,再加上現代人愛熬夜,身體易產生虛火,不適合頻繁吃太溫補的藥膳,建議薑母鴨、燒酒雞、羊肉爐等鍋物在氣溫降至攝氏15度以下再吃。並點名感冒、發燒、嚴重發炎
-
2023-11-27 06:32
健康網》天冷預防腳抽筋 中醫教食補:「它」助鈣鎂均衡
最近天氣冷,不少人睡夢中突然腳抽筋驚醒,有人因暖身不夠,稍微走動一下腳就抽筋,痛得唉唉叫。育群中醫診所院長林名育提醒,天氣變冷會影響血管收縮,造成末端血液循環不良,民眾可以從飲食中調理身體,例如當歸補血、黑芝麻補鈣、人參、大蒜提升免疫、香蕉降血壓、南瓜含鋅、海帶含碘,補充體內所缺營養素,都能幫助預防
-
2023-11-08 18:54
健康網》立冬秋老虎又發威! 中醫推4食物潤肺防燥
今(8日)進入時節「立冬」,秋老虎再度發威!合佗中醫診所中醫師在臉書專頁「合佗中醫診所」發文分享,此時期日夜溫差大,養生建議做好保濕防燥、潤肺保護呼吸道並通過食補來「養陰潤燥」,又以具潤肺效果的水梨、蜂蜜、白木耳、蓮藕為佳。養生保健注意「3件事」
-
2023-11-08 08:26
健康網》先看體質再進補 中醫:易手腳冰冷吃這些
今(8日)是立冬,此時天氣逐漸轉為寒,不少人開始吃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等食補暖胃。中醫師王大元表示,適量的進補能夠增強身體循環、提升抵抗力,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提早打底。但由於每個人體質及生理狀態不同,所以進補食材及方式必須隨著做適當調整,像是溫補較適合手腳易冰冷、大便軟散者,建議可選擇羊肉湯、十全大
-
2023-11-07 10:21
立冬食補前先看年齡 醫提醒:合宜藥補更要日常保健
27歲陳小姐牽著80歲的阿婆一起走進診間,她們都有共同的問題:「晚上睡覺手腳都好冰!想煮點補品給阿婆吃,我可不可以一起吃?」醫師提醒,事實上,「補」分為「溫補」、「平補」、「涼補」,長輩的補和年輕人的補看似症狀相同卻不盡相同。臺北榮總新竹分院傳統醫學科醫師楊文杰表示,今年11月8日適逢24節氣中的立
-
2023-08-24 21:16
健康網》臉上皺紋好困擾 中醫授4按穴位助找回美肌
抬頭紋、魚尾紋、法令紋或是眼周細紋等,都不是年長者的專利,而是各年齡層都可能會有這樣的問題,欣華安中醫診所副院長艾莉絲分享,平時可以按壓4大美肌穴位:頰車穴、迎香穴、承泣穴、承漿穴,活絡臉部氣血,抗皺養膚。艾莉絲在臉書專頁「艾莉絲學姊 中醫皮膚科專科醫師」發文表示,皺紋生成的成因非常多,有可能是年紀
-
2023-08-08 19:05
健康網》「酷酷嗽」要好得快! 中醫:這3類食物不要碰
咳嗽咳不停,真惱人!中醫師表示,若要改善咳嗽問題,應減少食用甜食等生痰食物、不食用麻油雞及薑母鴨等食補品,並且避免食用辣、炸物、咖啡及茶等刺激性食物,另外,應養成規律飲食及運動,以增加免疫力,並加速痊癒。合佗中醫診所在臉書粉專「合佗中醫診所」發文分享,自上個月起,一直有患者為了咳嗽、喉嚨痛而就醫,對
-
2023-08-08 06:32
健康網》立秋防秋老虎!中醫:除秋燥多吃這2類食物
今(8日)是24節氣的立秋,季節交替,晝夜溫差開始變大,最容易引起人體各處的不舒服。光華馬光中醫診所醫師吳奕璇指出,此時節仍挾帶著夏天的熱氣,常會熱到讓人受不了,養生上要防燥邪侵害,食補可多吃色白、有黏液的食物,如白木耳、蓮藕、水梨,但要注意太甜也容易生痰,要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