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常吃麻辣鍋小心癢不停! 中醫教「這樣做」止冬季癢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冬天不少人會吃鍋或泡湯來暖身,但長期下來小心皮膚癢不停!澄觀中醫診所中醫師張文馨表示,麻辣鍋等食材偏燥熱,易助長身體火氣,火越大越易把身體陰血津液等滋養濡潤的物質燒乾,使身體更加缺水,加重搔癢情況。因此建議少吃辛熱刺激食物,多吃滋陰養血潤燥食材,另,日常也可按壓血海穴、曲池穴,有助去風止癢,清血分熱。
張文馨在臉書「臻觀 / 澄觀中醫診所」發文指出,「冬季癢」是冬天最常見的皮膚病,又稱為「乾燥性濕疹」。而「血虛」的體質特別容易冬季癢,一到冬天就開始這裡也癢,那裡也癢,甚至乾燥脫屑。
為何血虛體質特別容易冬季癢?張文馨解釋,因為血具有濡養滋潤全身臟腑組織的作用,皮膚的水分是來自體內血液循環供給,如果血液虧虛不能濡養全身,皮膚上就會出現乾燥、搔癢、脫屑等現象;尤其在冬天容易發生,因氣候寒冷,皮膚血管收縮,水分供給減少,皮脂腺的出油量也減少,加上空氣濕度低,皮膚的水分更容易散失在空氣中,使得皮膚層的保護力變薄,易受到刺激而搔抓。
臉部敏感脫屑、易疲勞 恐是血虛作祟
血虛型的皮膚搔癢有什麼特徵?張文馨表示,多見於長期熬夜傷陰血、先天體質虛弱或年老陰血不足,無法潤澤肌膚, 秋冬尤劇,春夏轉輕。而常見症狀以臉部敏感脫屑,全身皮膚脫屑如糠秕狀,經常搔抓處經年累月之後可呈苔蘚樣改變,晚上搔癢比白天嚴重。
張文馨接著說,全身症狀以面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容易疲倦無力、怕冷、月經量少等症狀,脈象弦細,舌淡苔薄等。想治療血虛,中醫以養血潤燥止癢為主,可用當歸飲子加減,或選用熟地、白芍、生地、當歸、川芎、何首烏、白鮮皮、荊芥穗、防風、蟬蛻等藥材。
吃滋陰養血潤燥食物 增強皮膚防護罩
張文馨表示,對抗冬季癢的飲食應注意少吃「辛熱刺激食物或溫燥進補」食材,如辣椒、燒烤、薑母鴨、麻油雞、咖哩、咖啡等;宜多吃「滋陰養血潤燥」食物及藥材,像是蛤蜊、桑椹、蘋果、海參、黑白木耳、百合、熟地、當歸、何首烏、枸杞等幫助皮膚築一道防護罩。
張文馨強調,除了上述飲食注意外,日常保健應注意5件事,包含接觸皮膚的衣物要選擇柔軟的棉質,不要將毛料或尼龍衣物直接接觸皮膚;冬天洗澡水溫不要超過攝氏35度,勿泡溫泉,因為高熱會使皮膚水分過度蒸發;沐浴乳或肥皂選用無香料且天然溫和的成分,不用每天使用。以免將皮膚保護層的油脂洗掉,造成皮膚更加乾燥搔癢。
張文馨說,洗手或洗澡後,應該馬上塗抹保濕無香料的護手霜或身體乳液;不要用指甲搔癢,抓破皮後易引起細菌感染甚至化膿,建議可用手輕拍止癢,或者用冷毛巾濕敷減輕癢感。另,日常也可透過按壓血海穴、曲池穴,有助去風止癢,清血分熱。
●血海穴:採坐姿,屈膝90度,膝蓋骨內側邊緣上方三指幅併攏寬度按壓凹陷處。
●曲池穴:屈肘時,手肘橫紋端骨邊凹陷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