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16 19:51
健康網》「霸凌」如何解?心理師建議:先確認與求助
葉立斌/核稿編輯近年「霸凌」一事受到高度重視,各類型的霸凌都需要被高度關注與譴責。近期北市有中學運動校隊驚傳霸凌;而勞動部的職場霸凌一案,對於各類型職場的影響更是深遠;關於如何防範的討論也相當廣泛。心理諮商師蘇琮祺說明,若管理者感到自己被「監視」,會較能夠自我約束。另外,若感覺自己遭受霸凌,蘇琮祺也
-
2025-07-16 19:26
健康網》女騎士違規咬警 醫:6撇步壓下情緒別失控
北市54歲女子14日騎車違規紅燈右轉,被巡邏警攔查舉發,當時女子情緒過激即拍落員警手機,甚至還張開咬警。「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指出,女子聲稱「一時情緒失控」,這暗示她可能在壓力或不滿面前,缺乏有效的情緒調適能力,導致行為過激。楊聰財說,這名女子在面對執法和即將受罰的壓力下,會產生強烈的防衛或反
-
2025-07-16 16:14
家園復建壓力讓焦慮加劇 嘉療照護災民身心健康
「丹娜絲」颱風強襲台南,偏遠地區的房屋受損嚴重,面對家園復建,讓原本就有精神疾病的災民倍感壓力,更為焦慮。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持續投入巡迴服務,協助穩定情緒,並調度人員駐點,照護鄉親們的身心健康。嘉南療養院長吳文正表示,災後生活逐漸恢復之際,精神健康是最容易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一環。慢性精神疾病患者
-
2025-07-16 13:12
健康網》長輩健忘恐是失智症前兆 中醫治療找回清晰人生
紀麗君/核稿編輯是否發現長輩常常重複問話、找不到熟悉的路、甚至個性大變?元曦堂中醫診所中醫師指出,這些不只是健忘,更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中醫可以透過中藥調理、針灸輔助、耳穴貼壓、飲食與情志養生建議,無論是長輩已經出現症狀,或想預防未來風險,中醫能提供溫和而穩定的輔助方案。
-
2025-07-16 09:27
健康網》營養師建議早上起床做7件事 有助減重
葉立斌/核稿編輯不少人為減重所苦,總覺得效果很慢,斷斷續續無法堅持下去。事實上,減重是個需要持之以恆並養成健康習慣的過程。根據營養專家的建議,如果想減重,建議早上起床後立刻做這7件事,包括喝水、規劃今天的3餐、避免含糖飲料等做法,將有助於提升代謝、控制食慾,讓減重效果更明顯。
-
2025-07-15 21:45
健康網》淺眠傷腦 醫授6招逆轉腦齡助好眠
羅碧/核稿編輯45歲科技主管阿宏(化名),長年高壓工作,常常拖到凌晨才上床,近半年來,他開始出現腦霧、記憶力大不如前,家人也發現他的現象。智慧手環顯示,他每晚的慢波深層睡眠不到40分鐘,血壓145/95 mmHg、BMI28;醫師指出,深層睡眠不足會使記憶力變差、易腦霧,若不介入會一路走下坡。
-
2025-07-15 14:40
健康網》名嘴馬西屏自曝失憶10年 醫揭靠6大支柱保大腦
葉立斌/核稿編輯名嘴馬西屏在臉書自曝10年前漸失憶,他曾在新聞節目當評論來賓時一時忘記行政院長是誰,讓他不得不就醫。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指出,失智症與認知退化有如「作業系統逐漸當機」,面對「記憶流失風暴」,不妨從調整生活中6大生活型態著手保健大腦,鍛鍊記憶力,達到預防失智。
-
2025-07-15 14:35
長者受家暴不肯說 只為護子!醫揭「4大瘀傷部位」別輕忽
長者保護通報案件逐年增加,肢體暴力更是其中的受暴型態大宗。醫師提醒,長者頭臉部、頸部、軀幹、上肢若出現異常瘀傷,很可能就是受暴警訊,千萬不要因為老人家自述是跌倒就坐視不管。從事老人驗傷多年的高醫大法醫病理科醫師尹莘玲指出,許多長者不願意承認自己受暴的情況,或是主動對外尋求協助,擔心因此遭到子女拋棄,
-
2025-07-15 13:34
在家中迷路、時空混淆入列 失智症早期10大警訊
台灣截至去年已有37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年輕型(65歲以前)患者已達1萬4千多人,台灣失智症協會推出更新版的「失智症10大警訊」及預防資訊,並點出不只記憶力變差,時空混淆、視力、聽覺出現困難,乃至在家中迷路等,有多個徵兆出現應提高警覺,及早檢查、診斷與治療。
-
2025-07-15 12:54
長者保護通報案件攀升! 3大原因讓老人家「說不出口」
超高齡化社會來臨,我國長者比例持續攀升,但老人保護通報案件也大幅增加,近5年來增幅達到45%。衛福部保護司指出,超過半數案件與子女或孫子女不當對待老年父母或祖父母有關,但長者往往擔心「說出口家就散了」、「會讓孩子難堪」、「我不幫他誰幫他」等理由,不願意把受暴情況說出口,因此錯失求助機會。
-
2025-07-14 16:20
健康網》療癒新萌寵! 絨毛娃娃帶來安全感與愛
紀麗君/核稿編輯你是否常看到上班族背包上的「吉伊卡哇」玩偶,忍不住對它們的萌樣發出會心一笑?台大新聞所媒介心理教授王泰俐表示,在這個不確定而焦慮的年代,越來越多人開始依賴絨毛娃娃、可愛角色公仔等玩偶,它不只是年輕人喜愛的療癒小物,更有1/3的成人會抱著玩偶入睡,有助獲得心理安定感。
-
2025-07-14 15:48
畢業求職焦慮憂鬱加劇 2先進療法hold住健康
畢業季也是求職旺季,衛福部桃園療養院指出,首次求職階段因競爭激烈、期望落差與自我懷疑等因素,容易導致心理壓力升高,長期累積甚至可能發展成焦慮症或憂鬱症,針對此類問題,可透過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與生理回饋(Biofeedback)兩項先進療法,改善求職者的心理健康。
-
2025-07-14 15:10
健康網》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療法 醫:延緩病情惡化無法治癒
李惠芬/核稿編輯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已超過35萬人,其中7成是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也引進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療法。北醫引進療法 完成首例注射北醫附醫神經內科李薰華主任指出,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藥物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最新核可的失智症治療藥物,專為早期病人
-
2025-07-14 14:46
健康網》聲帶手術不是「變聲魔法」 術前評估、語言治療不可少
羅碧/核稿編輯聲音不只是表達的工具,也是自我認同及表現的一部分。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指出,跨性別變聲手術是許多跨性別者在性別肯定過程中考慮的重要選項,但這項決定涉及的不僅是醫療技術,更關乎心理層面的深度準備,以及術前、術後都需要接受語言治療,調整發聲方式,並建立正確的發聲技巧。
-
2025-07-13 17:52
健康網》「晚餐吃什麼」引爆夫妻失和 「飲食諮商」成新趨勢
紀麗君/核稿編輯你是不是常因為問另一半「今晚吃什麼?」卻大吵一架,心理專家表示,這種狀況很常見,飲食是感情中最常見、卻最容易被忽略的摩擦點。國外有越來越多情侶走進諮商室,原因並非哭天搶地的出軌事件,而是學會「怎麼一起吃飯」。暖心全人諮商中心所長及諮商心理師、作家朴世光在臉書專頁「朴世光心理師」發文分
-
2025-07-13 16:39
健康網》譚艾珍反普發怕詐團蠢動 醫:建立反詐心理支持熱線
李惠芬/核稿編輯資深藝人譚艾珍去年遭假檢警詐騙98萬元,之後全心全力投入高齡防詐列車的宣導行列,她13日在臉書針對普發一萬元發文:「阿嬤我堅決反對這個《超爛政策》」。預言此舉可能讓詐團又心起歹念,設計出更多詐騙手法,首當其衝就是這群高齡長輩。精神科醫師也呼籲政府應設立「反詐心理支持熱線」扶這群受害者
-
2025-07-12 10:59
健康網》孫安佐表姊傳涉愛情詐騙 心理師談PUA危險
葉立斌/核稿編輯曾在資深藝人孫鵬與狄鶯的兒子孫安佐IG亮相過的孫安佐表姊,網紅「Ariel」林沐希驚傳捲入愛情詐騙。據報導,有網紅向粉絲宣稱出版寫真有業績壓力,要粉絲匯款,然對方匯款後就失聯,目前10人收押。諮商心理師陳家維表示,以「PUA」手法進行愛情詐騙常見3類說法,若自己出現「我想拯救她」的想
-
2025-07-12 08:30
健康網》過動兒吃出專注力! 挑對食材穩住EQ
葉立斌/核稿編輯家有過動孩童經常令家長勞心勞力,除尋求醫療協助改善外,其實飲食也有著不可忽略的相關性。營養師薛曉晶引述多項國外研究指出,ADHD與神經傳導物質功能異常有關,而這些物質的合成與運作,需要多種營養素參與。舉例來說,「Omega-3脂肪酸」、「鋅、鎂、鐵、維生素B6」、「維生素與礦物質組合
-
2025-07-12 06:33
健康網》日食「2類食物」夜晚更好眠! 研究點名櫻桃、番茄
葉立斌/核稿編輯飲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像是白天若吃得營養均衡,夜晚也會睡得比較好。對此,營養師老辜於臉書專頁「老辜營養與科學」發文引述1項國外研究證實,吃大量高纖蔬果、碳水化合物與櫻桃或番茄等褪黑激素食物,少吃紅肉與加工肉品、糖類,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
-
2025-07-12 05:30
AI時代新隱憂 機器人陪聊 醫示警恐加重精神疾病
32歲的L先生是1名程式設計師,3年前被診斷患有思覺失調症,當時他認為同事竊取他的程式碼,還聽到奇怪的聲音批評他。經過藥物與心理治療,他的病情穩定,生活看似回到正軌。因為AI告訴他所服用的藥物有許多副作用,2024年開始他停止服用藥物,並且迷上了與AI聊天機器人的對話,幾乎每天花數小時與AI「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