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logo

「睡眠障礙」新國病 醫:長期用藥恐成癮

2025/07/24 05:30

▲睡眠障礙除造成腦袋混沌、注意力下降、判斷力錯誤等情況外,還會增加衰弱、跌倒,甚至於心血管疾病風險,需注意;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睡眠障礙除造成腦袋混沌、注意力下降、判斷力錯誤等情況外,還會增加衰弱、跌倒,甚至於心血管疾病風險,需注意;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

現代人生活壓力爆棚,睡眠障礙已成為我國新國病。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睡眠障礙除造成腦袋混沌、注意力下降、判斷力錯誤等情況外,還會增加衰弱、跌倒,甚至於心血管疾病風險,但現行常用安眠藥物多具有成癮風險,患者用藥期間務必同時配合生活習慣調整等,才能慢慢減藥,擺脫惡性循環。

楊聰財指出,全台20歲以上成人有超過4成因睡眠障礙產生身心困擾,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更指出,我國慢性失眠(失眠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盛行率達10.7%,女性、高齡者更是風險族群,且長期睡眠時間少6小時者,高血壓風險增加4倍,同時具有3種失眠症狀者,心衰竭風險較僅具1症狀者增加5.25倍。

1年用藥量達11億顆 高居亞洲第一

楊聰財說,目前普遍使用的「BZD類(苯二氮平類)」與「Z-Drug類」安眠藥,只要連續使用1個月以上,就存在成癮風險,甚至因為抑制大腦功能,出現記憶力或注意力無法集中的腦霧現象,健保顯示,我國約有450萬人使用助眠藥物,1年藥物用量高達11億顆,高居亞洲第一,我國也因為各科醫師都能開立安眠藥處方,長期存在濫用風險。

調整生活習慣漸減藥 擺脫惡性循環

楊聰財表示,近年已有研究發現,失眠患者夜間的食慾素訊息傳導路徑過度活化,並有透過抑制食慾素促進睡眠的新藥問世,另也有透過褪黑激素等機轉改善睡眠情況的藥物,均不具有成癮性,有望降低患者用藥風險。

「終極目標是希望不要被藥物綁住!」楊聰財強調,睡眠障礙往往是其他嚴重壓力、心理問題的冰山一角,使用藥物改善睡眠情況只是過渡手段、治標不治本,務必同時諮詢專業精神醫療團隊協助,透過生活習慣改善、運動、睡眠行為調整等治療方案,才能真正遠離惡性循環。患者若充分配合療程,透過慢慢調整與減藥,通常3到6個月睡眠情況有機會明顯好轉,實際時間長短看個人努力,若有家人陪同運動、紓壓、調整作息,有機會更快改善。

▲楊聰財醫師提醒,使用安眠藥物只是治療睡眠障礙的過渡手段,改善睡眠品質需從生活習慣等著手,才能避免陷入惡性循環。(記者林志怡攝)

▲楊聰財醫師提醒,使用安眠藥物只是治療睡眠障礙的過渡手段,改善睡眠品質需從生活習慣等著手,才能避免陷入惡性循環。(記者林志怡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