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 2025-04-22 14:51

    8旬婦心臟沒力 走幾步就喘!「體外反博治療」戶外散步更輕鬆

    84歲黃姓婦人飽受胸痛胸悶所苦,走沒兩步就氣喘吁吁,近日只敢在客廳活動不敢出門;就醫檢查發現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心室射出率也低到僅20%,是典型心臟衰竭症狀。但考量年紀大,手術風險偏高,建議採自費非侵入性「體外反博治療」,療程結束後症狀明顯改善,還能戶外散步半小時,讓她相當開心。

  • 2025-04-22 11:16

    健康網》世界地球日抗不良空品! 國健署授3招提升防護力

    葉立斌/核稿編輯今(22)日是第55屆世界地球日,國民健康署在臉書專頁及網頁發文響應,推動綠色能源與空污自我防護實踐,盼全民一起守護地球。面對不良的空氣品質時,國健署提供3個抵禦方法,如減少室外活動、加強個人衛生防護以及隨時查詢空氣品質,保護自己與家人健康。

  • 2025-04-21 21:40

    教宗方濟各逝世》肺炎症狀一次看 乾咳、胸痛也入列

    沈莉馨/核稿編輯梵蒂岡今(21日)發聲明,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逝世,享壽88歲。教宗在今年2月時,曾因為支氣管炎惡化,併發雙側肺炎,住院治療。胸腔科醫師指出,肺炎症狀大部分有發燒、咳嗽以及呼吸短促等共同病徵。細菌性肺炎會多痰,病毒性或黴漿菌性肺炎則有可能是乾咳,若發炎波及肋膜

  • 2025-04-21 21:10

    健康網》股市波動增加心臟病風險! 醫授4招護心法

    沈莉馨/核稿編輯受到美國關稅政策影響,近兩週全球股市波動,讓不少人盯股看到「心」慌慌。心臟科醫師劉中平提醒,最新研究發現,股市波動會讓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提升,而我國研究也顯示,股市震盪會增加急診就醫和門診醫療花費,建議心臟病患者,每天早上起來先吃心臟藥、規律運動、避免熬夜炒股、放鬆心情坦然面對。

  • 2025-04-21 20:54

    教宗方濟各辭世》輕忽小感冒恐成肺炎 高危險群須留意

    沈莉馨/核稿編輯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於今(21)日辭世,享壽88歲。方濟各在2月時才因雙側肺炎住院,一度病危。胸腔內科醫師黃翰禮提醒,一般感冒就可能引發輕度或重度肺炎,尤其是大於65歲民眾、安養院臥床病人、酗酒、或有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炎

  • 2025-04-21 19:13

    教宗方濟各肺炎辭世!醫分析病因:對老人死亡率更高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於4月21日辭世,享壽88歲。今年2月時,方濟各就因雙側肺炎引發呼吸困難住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肺炎容易引發重症是因為肺部遭到感染,且不容易找到致病原,尤其對免疫力較低的老人來說,死亡率更高。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表示,教宗方濟各因肺炎過世,而肺炎容易引起重症的

  • 2025-04-20 18:42

    健康網》壞膽固醇多少正常? 台灣最新「治療指引」給解答

    黃宜靜/核稿編輯人人都知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LDL-C)過高不利於健康,那麼LDL-C控制有絕對值嗎?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在臉書「蔡明劼醫師 健康。瘦身」引述最新發布的《2025年台灣版膽固醇治療共識》解答,LDL-C控制非標準值,而是依照每人的心血管風險程度,而有不同目標,舉例

  • 2025-04-19 05:30

    「新冠」入夏恐升溫 醫籲三大族群接種疫苗

    去年國內新冠疫情最高點落在6月底、7月初,專家示警,今年不排除夏天再有一波疫情可能性,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免疫不全與低下等3大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而目前疾管署已開放這些對象接種第2劑JN.1疫苗,預計6月底之前,近80萬人符合資格,呼籲盡快施打。

  • 2025-04-18 14:33

    肺癌三度復發 七旬婦接受微波消融手術保住肺功能

    台南一名70歲陳姓婦人過去曾三度罹患肺腺癌,歷經兩次左肺切除手術後,再度於右肺發現新結節。考量若再開刀恐影響肺功能與生活品質,奇美醫院採用微波消融手術,透過複合手術室精準定位治療,成功保留其肺部結構,術後恢復良好,持續於門診追蹤。奇美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照坤表示,陳女最初因咳嗽半年求診,檢查發現雙

  • 2025-04-18 12:56

    新冠夏季恐再迎來一波升溫 專家示警3族群要小心

    去(2024)年國內新冠疫情最高點落在6月底、7月初,專家示警,今年不排除夏天再有一波疫情可能性,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免疫不全與低下等3大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而目前疾管署已開放這些對象接種第2劑JN.1疫苗,預計6月底之前近80萬人符合資格,呼籲盡快施打。

  • 2025-04-18 05:30

    二尖瓣置換選瓣膜 病因考量比年齡關鍵

    心臟二尖瓣置換手術,過去臨床指引以患者年齡作為主要考量,建議65歲以下選用機械瓣膜,65歲以上選用生物瓣膜,但長庚醫院研究團隊發現,不同病因在瓣膜選擇上應有不同策略,是手術成功關鍵。長庚:不同病因應有不同選擇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表示,二尖瓣是左心房與左心室間瓣膜,作用為阻止左心室血液逆

  • 2025-04-17 18:16

    健康網》日本百日咳感染數創新高 嬰兒感染增加

    葉立斌/核稿編輯日本傳出百日咳流行,已連續2周病例數創歷史新高。今(2025)年到4月中,的病例數已超越5千人,超過2024年全年紀錄。同時除了接連傳出嬰兒感染以外,也發現具有抗藥性的細菌,減弱目前使用的藥物效力。日本現抗藥性 現有藥物療效不佳

  • 2025-04-17 14:16

    5旬男重度心臟衰竭 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植入手術救命

    長年吸菸且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50多歲朱先生,今(2025)年年初因胸悶、胸痛及呼吸困難,急性心肌梗塞至急診就醫。當時曾暫時穩定出院,卻在兩週內兩度因急性心衰竭住進加護病房,生命一度垂危,聽從醫師指示,他採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及短效型左心室輔助器植入手術,並等待心臟移植,再接受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植入手術

  • 2025-04-17 13:15

    縮短黃金搶救時間 北北桃13家醫院到院前啟動葉克膜

    對於到醫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的病患而言,爭取黃金救援時機可提高存活率。新北市消防局與北北桃13家急救責任醫院合作,推動「院前啟動葉克膜」機制,當救護車抵達現場,救護人員評估患者需要加裝葉克膜輔以治療,立即聯繫醫院提前準備,平均縮短5到10分鐘搶救時間,以台北慈濟醫院為例,約有26.1%OHC

  • 2025-04-17 11:52

    選瓣膜不能只看年齡!長庚:二尖瓣置換「病因」是選擇關鍵

    心臟二尖瓣置換手術,過去臨床指引以患者年齡作為主要考量,建議65歲以下選用機械瓣膜,65歲以上選用生物瓣膜,但長庚醫院研究團隊發現,二尖瓣疾病成因多樣且複雜,不同病因在瓣膜選擇上應有不同的策略,是手術成功關鍵。62歲王先生因活動時喘不過氣、雙下肢水腫就醫,診斷為嚴重風濕性二尖瓣狹窄。心臟超音波顯示瓣

  • 2025-04-16 12:25

    提高移植成功率 台大醫院首創心臟無缺血、不停跳移植

    器官移植從取出器官到完成捐贈的過程中,往往面臨器官暫時停止運作、缺血的情況,並因此影響移植後的捐贈器官情況,台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首創「台大移動式灌流系統(NTUH OCS)」,讓捐贈心臟從捐贈到完成移植手術期間都能持續跳動、有血液流通,完美保護捐贈心臟。

  • 2025-04-16 10:59

    高膽固醇迷思破解?研究:健康生酮者高LDL未必增心臟風險

    一項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進展》(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dvances)的最新研究,對長期「高膽固醇導致心臟病」的觀念提出挑戰。研究指出,特定代謝健康的族群,即使膽固醇指數極高,其心血管風險未必隨之增加,顛覆了傳統認知。

  • 2025-04-15 17:15

    主動脈瓣膜狹窄置換術 精準全麻加4D心臟超音波降風險

    71歲江先生患有冠心病與心臟瓣膜問題,8年前曾做過冠狀動脈繞道與放支架手術。最近又覺得走路會喘、症狀加劇,就醫檢查仍有冠心病與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併發心衰竭與肺水腫住進加護病房,醫師建議更換人工瓣膜。他到奇美醫院接受部分自費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TAVI)手術,並做全身精準麻醉,僅花50分鐘完成,

  • 2025-04-15 12:56

    健康網》境外PM10襲台 胸腔醫:外出戴口罩

    葉立斌/核稿編輯近期沙塵暴襲台影響持續,環境部今(15)日在空氣品質監測網提醒,戶外空氣品質不佳,金門地區所有族群應減少在戶外活動,西半部、宜蘭地區、馬公、馬祖地區等地之敏感族群,應減少在戶外劇烈活動。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今日在臉書發文表示,最近這一波境外移入空氣污染,主要污染物是PM10,而不是PM2

  • 2025-04-15 09:28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首頒「護心獎」 北榮獲團隊獎

    為表彰臨床端在心肌梗塞照護領域的卓越貢獻,台灣心肌梗塞學會(TAMIS)今(2025)年首度設立「護心獎」,分為團隊獎與個人獎兩大類別,13日公開表揚,團隊獎由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肌梗塞團隊獲得,個人獎得主則是雙和醫院個案管理師江婉婷。TAMIS護理委員會主委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教學部醫事副主任郭淑柳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