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9旬老翁主動脈瘤免開胸 支架植入成功救命創新里程碑

2025/06/19 20:44

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中3D 即時重組圖。(長庚醫院提供)

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中3D 即時重組圖。(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90歲柯老先生6年前確診急性主動脈剝離,接受開胸手術,留下一道30公分傷口,今年主動脈弓血管瘤快速擴大至6公分需要再次手術,考量年事已高、再次開胸風險也高,醫療團隊引進新式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植入手術,以免開胸、免停止心跳的方式完成治療,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表示,最靠近心臟的升主動脈及主動脈弓血管瘤,因為靠近心臟,以極其分支的血管負責把血液送到頭部,是非常危險的手術區域。面對這類主動脈弓區域的複雜病變,傳統治療方式需要進行開胸手術,建立體外心肺循環、降溫、心臟暫時停止,甚至短暫腦部缺血,雖然有效,但風險相當高。

不過,陳紹緯指出,新式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可取代傳統的開胸手術,一樣有效,風險卻更低。整個手術過程不需要30公分的開胸傷口,僅需經由腹股溝、頸動脈、腋下的小切口,在混合手術室下完成,手術時間及出血量都顯著減少,特別是針對高齡高風險病人,可有效降低中風、腎衰竭、心臟衰竭等手術風險。

胸主動脈分支支架示意圖。(長庚醫院提供)

胸主動脈分支支架示意圖。(長庚醫院提供)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助理教授鄭羽廷解釋,主動脈瘤過往的處理方法,包括使用人工血管進行外科繞道手術,或利用大小支架並排的方式進行。然而,這些方式存在傷口護理及大小支架間滲漏的風險,可能導致手術失敗。

鄭羽廷強調,新式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技術,最大的突破在於內建的分支設計,整個過程在複合式混成手術房進行,這種一站式手術環境,可以即時進行3D影像重組,利用術中即時的高精準度影像導引,達到毫米級精準定位,整體手術成功關鍵在於詳細的術前規劃,以及團隊成員在手術中的精準操作。

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葉集孝表示,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團隊成功引進胸主動脈分支支架系統,標誌台灣在主動脈疾病治療領域的重大突破。這項技術對於解剖結構適合的患者,能提供微創、高效且長期可靠的治療選擇,尤其適合外科手術高風險患者,為他們提供了過去難以想像的治療可能性。

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圖。(長庚醫院提供)

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圖。(長庚醫院提供)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率先引入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新技術,左2為陳紹緯醫師,左3為鄭羽廷醫師。(長庚醫院提供)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率先引入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新技術,左2為陳紹緯醫師,左3為鄭羽廷醫師。(長庚醫院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