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 2025-05-23 18:31

    健康網》「連假」胖是真的 醫:小心假期脂肪推積、增代謝風險

    羅碧/核稿編輯又到了週休二日的假期開始,而下週就是端午節,可能有人規劃好利用假期安排家庭聚餐,或是窩在家邊追劇,邊吃粽子,但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提醒,有研究顯示,節日期間增加的體重,平均只有一半能成功減去。換句話說,每次連假亂吃,身體都會默默多存一些脂肪,日積月累讓減重變得越來越難,甚

  • 2025-05-21 20:02

    健康網》減重不復胖! 醫教「3招」成功甩肉不回彈

    黃宜靜/核稿編輯成功減重,就想大吃大喝,小心再度變胖!台中大里仁愛醫院代謝減重中心主任趙世晃提醒,成功減重後也別過於鬆懈,建議將減重習慣納入生活中、定期監測體重,並讚美、肯定自己,有助於減重不復胖!趙世晃在臉書專頁「減重代謝 趙世晃醫師的易瘦心法」發文分享,減重成功後,怎麼不復胖,讓成果長久留在你身

  • 2025-05-18 19:50

    健康網》肥胖導致脂肪肝? 醫:瘦子也有脂肪肝風險

    紀麗君/核稿編輯瘦子也會有脂肪肝,脂肪肝不是肥胖病人的專利。鄰好西醫診所醫師李思賢指出,脂肪肝的關鍵不是因為肥胖,或是吃太油,而是攝取過多的精製糖、澱粉和果糖,多餘的能量被肝臟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久了就成了垃圾堆清不掉。改善之道,仍必須從飲食和生活方式著手。

  • 2025-05-16 18:15

    健康網》擺脫「幸福肥」有撇步 醫:伴侶一起減重成效勝單打獨鬥

    羅碧/核稿編輯常有人說「幸福肥」,意思是情人、伴侶在一起不僅感情升溫,連帶體重也增加!初日診所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指出,戀愛真的會使人「幸福肥」,但相對地,若伴侶一起參與減重計畫,12週內平均能比單身者多減下1.3公斤,顯示陪伴的力量不容小覷。

  • 2025-05-16 15:12

    5旬婦健檢全紅字 2個月胖20公斤!靠達文西減重半年甩肉14公斤

    達文西代謝減重手術去(2024)年納入健保給付,讓不少肥胖及代謝出問題的患者重拾健康,58歲呂小姐因突然暴吃甜食,2個月內體重飆升20公斤,健檢全是紅字,去年底接受減重手術後,食量大減加上持續運動,半年內成功甩肉14公斤。擔任護理師的呂小姐,因平時工作忙錄、壓力大,常常只花3分鐘解決1餐,加上原本就

  • 2025-05-15 20:28

    美國肥胖率飆破43%! 營養師揭現代人變胖的「4大元凶」

    羅碧/核稿編輯美國2024年肥胖率攀升至43%,遠高於1960年代的13%。對此,營養師歸納出造成肥胖問題惡化的關鍵,主要來自四大因素:家庭開伙減少、超加工食品盛行、日常活動量不足,以及睡眠時間縮短。《每日郵報》報導,根據最新統計,2024年美國肥胖率高達43%,遠高於1960年代的13%。營養師貝

  • 2025-05-13 20:01

    健康網》減重想吃消夜? 醫激推「6食物」營養穩血糖

    葉立斌/核稿編輯許多人在減重時期會壓抑食慾,甜品、點心都不敢碰,消夜一口都不敢吃?三總減重代謝手術暨體重管理中心醫師陳宣位強調,消夜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選對食物,選擇好消化、低熱量、蛋白質高的食物,如無糖豆漿、水煮蛋、希臘優格、堅果、毛豆、低脂起司,吃完不會餓,營養滿滿又能穩定血糖,吃完更好睡。

  • 2025-05-13 15:11

    健康網》站起頭暈非小事! 「姿勢性高血壓」恐增87%死亡風險

    羅碧/核稿編輯突然從椅子上站起來,就感到一陣頭暈、眼花?多數人會直覺聯想到「低血壓」,但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許芷瑜指出,其實也可能是另一種較少被注意的「姿勢性高血壓」問題。有研究發現,若出現姿勢性高血壓,其死亡風險比沒有此現象的人高出87%。

  • 2025-05-12 21:51

    健康網》打呼不是睡太熟? 中醫:鼻炎及肥胖在「搞事」!

    羅碧/核稿編輯「昨晚打呼聲以為是地震警報!」不少民眾將打呼當作是太累、睡姿不佳的結果,然而中醫師提醒,這其實可能是鼻子與脖子傳來的健康警訊。翰醫堂中醫診所醫師在臉書粉專上指出,打呼常被忽視,實際上卻可能與過敏性鼻炎及肥胖2大問題息息相關,可透過中醫調理或療法來改善。

  • 2025-05-09 20:51

    健康網》益生菌吃了沒效? 營養師曝:缺「這一樣」好菌養不起來

    羅碧/核稿編輯健康與腸道菌叢有密切的關係,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腸道菌叢失衡會造成許多文明病,像是肥胖、糖尿病及脂肪肝等。營養師林俐妤指出,但許多人會覺得益生菌吃了沒效,這是因為需要有膳食纖維(益生元)的搭配,才能真正增加腸道內的好菌。她解釋,益生元是益生菌的營養基質,經過發酵作用進一步繁殖,可維持腸道

  • 2025-05-08 21:42

    健康網》睡得久≠睡得好 醫:4點都符合才算睡眠品質好

    羅碧/核稿編輯以為自己睡很久就是睡得好嗎?好日子診所醫師孫弘在臉書分享,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要同時符合:躺床後30分鐘內睡著、半夜醒來≤1次、半夜醒來可於20分鐘內再度入睡、85%以上時間都在睡覺,才算是有好的睡眠品質。孫弘表示,目前研究普遍認為睡眠是減重的關鍵因素之一,其中包含睡眠的時間,

  • 2025-05-08 09:35

    健康網》吃蛋變胖、棕色蛋更營養? 營養師破「蛋」4迷思

    葉立斌/核稿編輯平民超級食物「雞蛋」料理千變萬化,是餐桌必備食材之一。營養師張宜婷解開常見5迷思,包括:不吃蛋就不能補充蛋白質、吃蛋會害變胖、害膽固醇升高、吃生蛋、棕色蛋比較營養等疑問。其中針對吃蛋變胖、棕色蛋比較營養,她解答,蛋殼顏色與營養多寡無關,一樣都很營養,且雞蛋雖含有脂肪與膽固醇,但也富含

  • 2025-05-07 15:31

    健康網》別以為年輕、瘦就不會高血壓 醫揭3大錯誤觀念:鈉太低也有風險

    羅碧/核稿編輯別以為高血壓是中老年人、肥胖者的專利,事實上,年輕人也可能成為隱形患者!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19至44歲族群的高血壓盛行率達8.2%(男性為11.7%、女性為4.7%),相當於每13人就有1位罹患。初日診所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指出,民眾常誤以為年輕人、瘦子、少吃鹽就不會高血壓,其實

  • 2025-05-05 20:08

    健康網》改善中年易胖、失眠困擾 醫授4招:運動採「533」原則

    羅碧/核稿編輯不少人感嘆年過40後,明明吃不多,卻體重上升;明明很累,卻出現難入睡、熟睡時間縮短、睡不好等困擾,醫師指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基礎代謝率會逐漸下降,即使飲食習慣沒有改變,也容易出現脂肪堆積、體重增加等情況。睡眠方面也出現熟睡時間縮短、夜間易醒,導致白天精神不濟、體力下滑。這些變化的背

  • 2025-05-02 18:20

    健康網》全家一起「瘦」更快 醫授親子減重5撇步

    羅碧/核稿編輯1名12歲男童體重過重,甚至出現黑色棘皮症,因而媽媽帶他就醫,並告訴醫師,自己曾有妊娠糖尿病,產後雖血糖恢復正常,但因育兒及工作壓力,養成吃消夜習慣,體重逐漸上升。在醫師建議下,母子一起減重。經過4個月的努力,孩子成功減重4公斤,而媽媽最困擾的腹部脂肪也明顯減少,不僅減重7公斤,胰島素

  • 2025-05-01 12:55

    健康網》糖尿病老藥降血糖 研究:或能改善退化性關節炎

    葉立斌/核稿編輯二甲雙胍(Metformin)類藥物是1款治療糖尿病的老藥,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引述1項最新臨床試驗顯示,二甲雙胍除了能幫助降血糖,還有機會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緩解疼痛不適。不過,他也提醒,目前針對二甲雙胍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研究還不夠多,不能視為正式治療方法,民眾千萬不要自行購

  • 2025-05-01 09:27

    健康網》喝咖啡變胖? 醫列5點駁:研究顯示非禍首

    葉立斌/核稿編輯1名女藝人近日在節目上分享,在西班牙念書時,每天早餐喝超大杯咖啡,1年竟胖了15公斤;對此,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說,這是典型的「把個人經驗當科學」案例,他彙整多項研究指出,適量喝咖啡有著提高代謝率、增加脂肪氧化、短暫抑制食慾、幫助胰島素敏感性及降低內臟脂肪堆積好處,「怎麼看都

  • 2025-05-01 06:30

    健康網》中年男早餐天天吃「1物」 血糖、體重飆險患糖尿病

    葉立斌/核稿編輯1名45歲男子,3年來早餐天天吃麵包,從簡單的吐司到甜麵包、肉鬆麵包樣樣不拒。長期下來,體重增10公斤,更在健檢中發現糖尿病指標異常。醫師建議調整飲食習慣,並將早餐改為無糖豆漿加水煮蛋,偶爾搭配1小顆雜糧饅頭,取代過度精製的麵包,且每天超慢跑50分鐘,3個月後,成功減重5公斤,血糖也

  • 2025-04-30 09:34

    健康網》小學生骨齡超前、中度脂肪肝 靠「1招」甩油長高

    葉立斌/核稿編輯1名國小高年級男童,在內分泌科檢查發現骨齡比實際年齡超前2年,追查後確認是體重、體脂過高及中度脂肪肝所致。醫師建議他飲食控制,並從事喜歡的運動,經過10個月努力,男童身高增加9公分、體脂下降8%、肌肉量增加5.5公斤,脂肪肝也從中度改善為輕度,且骨齡超前情形趨緩,身高成長理想許多。

  • 2025-04-30 08:31

    健康網》想控糖、減重? 醫教「1飲食法」營養均衡有飽足感

    葉立斌/核稿編輯想控糖、減肥,卻不知道從何改變?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醫師許哲綸分享,不管是控制血糖或減重,增加飽足感是飲食最重要的一步,而飲食的飽足感主要來自纖維和蛋白質,2者卻是普遍外食族缺乏的,因此營養學者提出「211餐盤法」,也就是每餐2碗蔬菜、1碗蛋白質、1碗全穀類主食比例,營養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