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logo
  • 2025-07-22 16:41

    血便就是大腸癌?醫:痔瘡才是最常見原因

    「醫師!我今天上完廁所,整個馬桶都是血,是不是得了大腸癌?」,面對突如其來的血便,許多病患第一時間便聯想到大腸癌;衛福部屏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鵬仁表示,雖血便確實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之一,但絕大多數血便的來源,其實是良性的「痔瘡」。黃鵬仁表示,幾乎每兩位成人中就有一位曾出現過痔瘡相關症狀,當肛門或

  • 2025-07-14 14:01

    健康網》癌後別只躺著養病 研究:運動降死亡風險

    紀麗君/核稿編輯癌症患者是否應在治療後進行運動?最新研究給出明確方向。恆新復健科診所醫師王思恒在其臉書專頁「一分鐘健身教室」指出,一項刊登於國際期刊《GeroScience》的大型統合分析發現,癌症患者在確診後若能持續規律運動,死亡風險可明顯降低。

  • 2025-07-12 18:57

    健康網》腸道不是垃圾桶!醫:食品添加物 暗中亂健康

    李惠芬/核稿編輯不少人喜歡吃零食,然這些零食可能暗中擾亂腸道菌相,造成免疫力下降等狀況。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表示「腸道不是垃圾桶」,呼籲大家了解食品添加物,再決定要不要吃它。張家銘在粉絲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談到,有些人苦於腸胃常不舒服、容易脹氣、拉肚子,有時還伴隨慢性疲勞、免疫力低下、皮膚

  • 2025-07-12 05:30

    大腸癌擴大篩檢 半年突破103萬人 男性風險高 比女性少篩23萬人

    國健署今年起,擴大公費大腸癌篩檢,政策上路半年,篩檢人數已突破103萬人,比去年同期成長26%,成效良好,不過進一步分析發現,男性接受篩檢的人數竟比女性少了23萬人,尤其大腸癌是台灣男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風險族群反而行動慢一步。大腸癌長年穩居國人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的前3名。根據統計,2022年大腸癌

  • 2025-07-11 11:33

    「大腸癌」篩檢半年破百萬 男性風險最高卻少篩23萬人

    國健署今(2025)年起擴大公費大腸癌篩檢,政策上路半年,篩檢人數已突破103萬人,比去(2024)年同期成長26%,不過進一步分析發現,男性接受篩檢的人數比女性少了23萬人,尤其大腸癌是台灣男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風險族群反而行動慢一步。大腸癌長年穩居國人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的前3名。根據統計,202

  • 2025-07-08 21:10

    脖子硬塊持續不退 醫師:恐是癌細胞轉移

    李惠芬/核稿編輯摸到脖子硬塊,別急著擔心,但也不能掉以輕心。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在臉書分享,脖子腫塊成因多元,從良性發炎到癌症警訊都有可能,及早就醫判斷病因非常重要。劉博仁在臉書專頁「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表示,脖子上的腫塊最常見是淋巴腺腫大。淋巴結遍布脖子兩側、下巴下方和耳後,遇到感染時會腫大

  • 2025-07-08 20:12

    糞便潛血陽性別輕忽 不檢查恐使罹癌風險飆30倍

    葉立斌/核稿編輯大腸癌篩檢的警訊不容忽視,糞便潛血陽性代表腸道可能有隱藏出血,拖延檢查將大幅提高罹癌風險。胃腸肝膽科專科醫師吳宗勤醫師提醒,糞便潛血陽性並非痔瘡那麼簡單,拖延不做大腸鏡,罹癌風險將暴增20至30倍。吳宗勤在臉書專頁「腹內的日常 吳宗勤醫師」發文指出,一名接受糞便潛血篩檢陽性的患者,最

  • 2025-07-05 15:28

    健康網》研究:「糞便潛血檢查」40歲進行 大腸癌死亡率降39%

    葉立斌/核稿編輯衛福部日前公布2024年的國人10大癌症死亡率,其中大腸直腸癌位在前3名已有相當長時間,也就是說有不少人因大腸癌失去生命。另有研究指出,大腸癌的發生年齡已漸趨年輕化,在40到49歲族群的發病率上升。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出,國外研究發現,若糞便潛血檢查提前到40歲開始進行,效益相

  • 2025-07-04 19:11

    健康網》癌後應該多休息? 研究:規律運動可降復發、延長壽命

    葉立斌/核稿編輯許多大腸癌病友在結束治療後,常認為應以「多休息」為主,認為自己體力虛弱、不適合運動。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在臉書專頁「蔡明劼醫師 健康。瘦身」發文分享,加拿大一項最新的大型臨床研究卻顛覆這個想法,運動不僅不會拖累康復,反而是延長壽命、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的關鍵策略。

  • 2025-07-04 05:30

    40歲起篩檢大腸癌 死亡風險降4成

    台大醫院昨天發表最新研究,若將糞便潛血免疫檢查(FIT)起始年齡提前到40-49歲,不只能降低大腸癌發生率1/4,死亡風險更能下降4成,這項結果今年6月12日刊登上國際權威期刊《JAMA Oncology》(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卷),並獲哈佛專家撰文評論肯定。

  • 2025-07-03 18:48

    健康網》肝癌幕後黑手曝光! 研究:香腸、火腿是幫凶

    葉立斌/核稿編輯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肝癌則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970人。由於B型肝炎和C型肝炎是肝癌主要成因,因此不少B型肝炎帶原的民眾,會擔心自己是否得到肝癌。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引述最新研究指出,導致肝癌不只病毒本身,還有存在於香腸、熱狗等加工肉品中的致癌物「亞硝胺

  • 2025-07-02 20:28

    林利霏大腸癌》早期症狀、預防方式 一次看懂

    葉立斌/核稿編輯以《麻辣鮮師》走紅的女星林利霏,於2024年罹患大腸癌,切除2公分大的瘜肉。衛福部指出,大腸癌在十大癌症死亡率中排名第3,且早期較少明顯症狀,出現症狀時恐為時已晚。台北市衛生局衛教資料說明,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

  • 2025-07-02 14:50

    林利霏大腸癌》醫揭16大危險因子 研究:缺維生素D風險增

    紀麗君/核稿編輯因《麻辣鮮師》而走紅的知名本土女星林利霏,2024年罹患大腸癌,切除1顆2公分瘜肉。衛福部指出,大腸癌於10大癌症死亡率中位居第3,加上早期沒什麼症狀,容易被忽視。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錢政弘於臉書專頁列出大腸癌明確及潛在的危險因子,其中,缺乏維生素D是關鍵,韓國研究也證

  • 2025-07-01 17:10

    有大腸癌家族史的45歲女腹脹、排便改變 醫檢查揪出3顆瘜肉

    1名直系家族有大腸癌病史的45歲陳女士平日無明顯不適,僅偶爾腹脹與排便習慣改變;起初以為是壓力或飲食導致,她想想仍不心安、到奇美醫院求診。經無痛大腸鏡發現3顆大腸瘜肉,有1顆較大。醫師以自費的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移除病灶,術後病理檢查未見惡性變化,陳女定期在門診追蹤,避免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

  • 2025-06-27 17:33

    健康網》每天排便才健康? 醫:規律性與順暢度是重點

    葉立斌/核稿編輯有些人1天排便1-3次,而有些人則是2、3天才排便1次,這些狀況到底正不正常?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說明,正常的排便頻率因人而異,重點是規律性與順暢度,只要規律且順暢,就不代表異常或便秘。陳威佑在臉書專頁「大腸直腸外科 陳威佑醫師」發文說明,排便的正常範圍是1天3次到1週3次,關鍵並

  • 2025-06-26 18:06

    婦人健檢發現大腸癌前病變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免切腸

    南投45歲陳姓婦人接受國健署補助糞便潛血檢查時發現異常,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時,除了瘜肉,還在乙狀結腸處發現了一顆近8公分的腫瘤,且已出現癌前病變,所幸即早發現,經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醫師評估後可執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不用透過手術即可切除腫瘤,且保留腸道完整性。

  • 2025-06-25 15:30

    39歲女吃點東西就腹脹如孕婦 竟是晚期大腸癌

    一名39歲女性吃一點東西就覺得腹脹,半年內肚子大得像孕婦、大便變得稀軟;進一步檢查,發現竟是晚期大腸癌。醫師提醒,大腸癌年輕化,建議飲食要多攝取蔬果、少油少鹽,並且可喝優酪乳補充好菌,調節腸道菌群平衡。長庚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錢政弘表示,大腸癌過去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中高齡者,如今卻明顯年輕化,部分患

  • 2025-06-25 05:30

    血便以為痔瘡 就醫確診大腸癌

    42歲林先生本身沒有慢性疾病,爸爸有大腸癌,最近2個月發現大便完馬桶裡面有血,起初以為是痔瘡的關係而自行去藥局購買藥膏擦拭,中間一段時間有改善,但最近又開始有鮮血出現,食慾變得不好同時也合併有排便困難,因此來門診安排大腸鏡檢查,檢查中發現是大腸癌,後續安排影像學檢查後確定是大腸癌第3期並接受手術及化

  • 2025-06-24 05:30

    《健康充電站》大腸癌衛教講座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和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將於7月10日上午10時至11時30分,在該院健康管理大樓4樓研討室A(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2段424號),舉辦「關心腸久事」大腸癌衛教講座。此活動需事先報名,報名電話(02)2541-0969台灣腸癌病友協會。

  • 2025-06-21 14:20

    健康網》5大癌症篩檢免費服務一次看! 國健署:今年逾316萬人次受檢

    葉立斌/核稿編輯截至6月11日,今年5大癌症篩檢已提供316萬人次篩檢服務,相較去年同期增加56萬人次,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健署)於臉書發文分享,5大癌症篩檢免費服務,其中包含子宮頸癌、口腔癌、乳癌、大腸癌篩檢、肺癌篩檢。鼓勵符合資格的民眾定期篩檢,有效降低癌症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