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logo

血便就是大腸癌?醫:痔瘡才是最常見原因

2025/07/22 16:41

血便就是大腸癌?衛福部屏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鵬仁提醒,痔瘡才是最常見原因。(衛福部屏東醫院提供)

血便就是大腸癌?衛福部屏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鵬仁提醒,痔瘡才是最常見原因。(衛福部屏東醫院提供)

〔記者羅欣貞/屏東報導〕「醫師!我今天上完廁所,整個馬桶都是血,是不是得了大腸癌?」,面對突如其來的血便,許多病患第一時間便聯想到大腸癌;衛福部屏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鵬仁表示,雖血便確實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之一,但絕大多數血便的來源,其實是良性的「痔瘡」。

黃鵬仁表示,幾乎每兩位成人中就有一位曾出現過痔瘡相關症狀,當肛門或直腸下段的血管叢因排便過度用力、長時間久坐、懷孕、生產、肥胖、慢性便秘或腹瀉等因素反覆受壓,導致局部靜脈擴張時,就可能形成痔瘡。

痔瘡分為內痔、外痔與混合痔;黃鵬仁說,內痔初期不會引起明顯疼痛,但常見症狀是排便時無痛性出血;外痔則可能因血栓形成造成劇烈疼痛。雖痔瘡造成的出血常令人緊張,但與大腸癌出血型態有所不同,若能及早就醫檢查,常能快速釐清病因。

黃鵬仁表示,早期症狀若能及時處理,多數患者無需開刀,透過保守治療就能有效改善,包括高纖飲食、足夠水分、避免久坐久站及養成定時排便等生活習慣調整,同時可採坐浴療法,每天以溫水坐浴10至15分鐘,另可使用外用藥膏與口服藥緩解症狀。若嚴重或反覆發作、或有明顯腫脹、脫垂痔瘡,建議接受手術治療,常見選項包括傳統痔瘡切除術、痔瘡環狀切除吻合術、雷射痔瘡手術等。

想要預防痔瘡找上門,黃鵬仁建議,應養成規律作息、均衡飲食與良好排便習慣;一旦出現血便、肛門疼痛或異物感等症狀時,應及早就醫,不要自行判斷或延誤治療。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