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腸癌家族史的45歲女腹脹、排便改變 醫檢查揪出3顆瘜肉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1名直系家族有大腸癌病史的45歲陳女士平日無明顯不適,僅偶爾腹脹與排便習慣改變;起初以為是壓力或飲食導致,她想想仍不心安、到奇美醫院求診。經無痛大腸鏡發現3顆大腸瘜肉,有1顆較大。醫師以自費的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移除病灶,術後病理檢查未見惡性變化,陳女定期在門診追蹤,避免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
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瑄元提醒,一般大腸瘜肉初期並無症狀,但其中的腺瘤性瘜肉極可能轉變為癌症,尤其是年過40歲、有大腸癌家族史或具有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代謝異常者更是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接受內視鏡篩檢。
張瑄元說明,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是1種利用高階內視鏡技術,在不需要開腹的情況下,從腸胃道內部完整切除病灶的微創手術,適用於早期胃癌、大腸癌、食道癌及癌前病變(如大型腺瘤性息肉),特別是局部侷限於黏膜層者。病例陳女是從肛門口進入執行ESD切除較大顆的大腸息肉;另兩顆較小瘜肉則以一般內視鏡來處理。
張瑄元指,別以為「沒症狀就沒事」!許多消化道癌症,尤其是早期大腸癌、胃癌與食道癌,在初期幾乎沒有明顯徵兆,但一旦等到出血、體重驟減等症狀出現,往往已錯過黃金治療期。
他並提出幾種常見的消化道早期癌症可能症狀與警訊:
1. 排便習慣改變:大腸癌或直腸癌的早期可能出現排便次數增加或減少、便形變細、排便不乾淨感、甚至間歇性腹瀉與便秘交替等異常變化,若症狀超過2週,應就醫檢查。
2. 不明原因的消瘦或食慾減退:當無減重計畫,卻在短時間內體重快速減輕(如3個月減重5公斤以上),或長期食慾不佳,可能是胃癌、食道癌或胰臟癌早期徵兆。
3. 上腹或胸口悶脹、燒灼感:胃癌、食道癌的早期表現常與胃食道逆流相似,包含餐後脹氣、噁心、吞嚥不順、胸口灼熱感等,容易被誤認為單純消化不良。
4. 黑便或血便:消化道出血是警訊之一,特別是黑色柏油樣便(可能代表胃或小腸出血),或糞便表面帶血、滴血(常見於直腸或大腸病灶),應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
5. 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若進食時常感到食物卡住、有異物感、吞嚥疼痛,或持續聲音沙啞超過2週,也可能與食道癌或咽喉癌有關。
6. 幽門桿菌感染史與胃潰瘍反覆發作:長期幽門桿菌感染與胃癌風險密切相關,若潰瘍治療後反覆復發,或病灶形狀不規則,更應警覺早期癌的可能。以上症狀雖不一定代表有癌症,但若持續出現、或合併高危險族群(如50歲以上、有家族史、抽菸、飲酒等),更應儘早安排檢查,別讓癌症有機可乘。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