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血便以為痔瘡 就醫確診大腸癌

2025/06/25 05:30

▲出現血便、排便困難等症狀時,切勿掉以輕心;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出現血便、排便困難等症狀時,切勿掉以輕心;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陳柏諺

42歲林先生本身沒有慢性疾病,爸爸有大腸癌,最近2個月發現大便完馬桶裡面有血,起初以為是痔瘡的關係而自行去藥局購買藥膏擦拭,中間一段時間有改善,但最近又開始有鮮血出現,食慾變得不好同時也合併有排便困難,因此來門診安排大腸鏡檢查,檢查中發現是大腸癌,後續安排影像學檢查後確定是大腸癌第3期並接受手術及化學治療。

血便是臨床上常見的腸胃症狀之一,泛指糞便中混有鮮紅色、暗紅色,甚至黑色的血液,其出血部位可能遍佈整個腸胃道,若是鮮血則最常見的是來自下消化道,尤其是大腸與直腸,而引起血便的原因很多,從輕微的痔瘡到潛藏的癌症,皆有可能。

常見的良性原因包括痔瘡、肛裂、大腸憩室出血,這些情況可能因便秘、腹瀉、血管脆弱或黏膜損傷引起。一般以鮮紅色血液、無痛性或伴隨排便疼痛表現,然而,當血便伴隨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與便秘交替)、體重減輕、貧血、腹部悶痛或糞便變細時,則需高度警覺大腸癌的可能性。

排便困難、體重減輕應警覺

大腸癌是台灣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且在國內高居癌症死亡率前列,其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而血便常是最早出現的警訊之一,特別是位於左側大腸或直腸的癌症,出血多呈鮮紅或暗紅色,容易與痔瘡混淆而延誤診斷;而右側大腸癌大多出血量小、混於糞便中,多表現為糞便隱血或慢性貧血。

為了早期發現大腸癌,政府推動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的大便潛血檢查(FOBT),若結果陽性,建議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但即使大便潛血檢查陰性也不能掉以輕心,若是有症狀還是要接受檢查,而大腸鏡能直接觀察腸道病灶、同時進行瘜肉切除與檢驗,是目前最有效的診斷工具。

血便不應輕忽,尤其若持續出現或伴隨其他危險徵象,應儘速就醫檢查,透過定期篩檢與早期介入,大腸癌是有機會被預防與治癒的。

(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