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40歲起篩檢大腸癌 死亡風險降4成

2025/07/04 05:30

▲研究顯示,提前到40至49歲做大腸癌篩檢,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風險;示意圖。(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研究顯示,提前到40至49歲做大腸癌篩檢,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風險;示意圖。(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昨天發表最新研究,若將糞便潛血免疫檢查(FIT)起始年齡提前到40-49歲,不只能降低大腸癌發生率1/4,死亡風險更能下降4成,這項結果今年6月12日刊登上國際權威期刊《JAMA Oncology》(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卷),並獲哈佛專家撰文評論肯定。

台大最新研究 登國際權威期刊

研究由台大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分析基隆與台南地區超過50萬名40-49歲民眾的篩檢資料,進行長達17年的追蹤,比較40歲起接受糞便潛血免疫檢查且持續篩檢者,與從50歲才開始篩檢者的差異。結果顯示,早期篩檢可使大腸癌發生風險下降21-25%,死亡風險降低34-39%,且檢查1548人,就能預防1例大腸癌,優於50歲起檢查的2079人。

邱瀚模指出,台灣40-49歲民眾的大腸癌發生率高居全球前段班,這正是高工作力的年齡層,不能等國外數據出爐才行動,有別於過去仰賴電腦模擬,此次研究提供真實世界的長期數據,證明提早介入能有效減少死亡與疾病負擔。

哈佛專家肯定 有助更早期防癌

哈佛大學腸癌專家Andrew Chan也說,50歲以下的大腸癌個案在全球快速增加,在美國,大腸癌已成為20-49歲男性的首位癌症死因,美國2021年已將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但針對40歲族群的實證研究仍有限,台大的研究補足這項關鍵缺口,且使用糞便潛血免疫檢查作為初步篩檢工具有高度潛力,有助於推動全球更早期的防癌策略。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台灣每年新增大腸癌約1.7萬人、死亡約7千人,分別居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第2、3名。過去研究已證實,大腸癌篩檢可降低約29%晚期病變發生率、35%死亡率,若於0、1期發現,存活率可超過9成,顯示早期發現至關重要。政府今年起已將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有家族史者下修至40歲,台大研究為政策提供強力的科學依據,至於擴大篩檢是否衝擊大腸鏡檢查量能?目前也已啟動試辦計畫調整因應。

▲邱瀚模醫師指出,大腸癌篩檢提前到40至49歲,不只能降低大腸癌發生率1/4,死亡風險更能下降4成。(記者邱芷柔攝)

▲邱瀚模醫師指出,大腸癌篩檢提前到40至49歲,不只能降低大腸癌發生率1/4,死亡風險更能下降4成。(記者邱芷柔攝)

▲台大團隊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記者邱芷柔攝)

▲台大團隊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記者邱芷柔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