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 2025-04-17 21:01

    運將罹肝癌8年後復發 健保給付射頻治療效果佳

    57歲許姓職業駕駛有慢性B型肝炎及肝癌病史,8年前發現罹患肝癌,開刀切除腫瘤,由於肝癌復發率高,持續定期追蹤檢查,今年發現有0.5公分復發肝腫瘤,透過健保給付的射頻消融手術治療,恢復良好。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李少武指出,肝癌是台灣常見的癌症,肝癌在十大癌症死亡率中排名第二,早期肝癌經治療後,平均餘

  • 2025-04-17 09:31

    健康網》薑黃素護心又排毒! 營養師:搭它一起吃提高吸收率

    沈莉馨/核稿編輯料理中常見的「薑黃」不只是天然香料,其中的薑黃素(Curcumin)更對身體大有益處。營養師王證瑋在臉書專頁「營養小當家_阿罐營養師」發文指出,薑黃素有抗發炎、抗氧化、促進肝臟解毒功能、護心、提升專注力等好處,不過薑黃素的吸收率偏低,建議與黑胡椒(含胡椒鹼)或油脂一起攝取,能大幅提升

  • 2025-04-16 22:41

    6旬婦3期低位直腸癌 醫採「完全術前放化療」保住肛門

    67歲林女士之前接受癌篩時,發現糞便潛血呈陽性反應,因無症狀未留意,直到近1年前出現血便才就醫,大腸鏡檢查確診是3期「低位直腸癌」,腫瘤距離肛門僅3公分,傳統手術常會切除肛門、做人工肛門造口,會永久失禁。成大醫院醫師評估做「完全術前放化療」,有機會保留肛門,林婦決定接受此術式,治療後已歷16個月,未

  • 2025-04-16 19:46

    健康網》6旬女左腰背痠痛竟是胰臟癌 醫揭5症狀勿輕忽

    沈莉馨/核稿編輯有糖尿病史的60歲女性,主訴最近吃飽後胃悶悶的,喝一點水都會打嗝,稍微瘦了1公斤,及左腰和背部有點痠痛,就醫一檢查在胰臟尾部、靠近背後的地方發現一顆3公分的胰臟癌。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提醒,腹痛、背痛、噁心想吐、糖尿病、黃疸皮膚癢是胰臟癌5大症狀,千萬別輕忽。

  • 2025-04-16 16:18

    健康網》「肥胖」不只有慢性病 醫:急救插管時更危險

    葉立斌/核稿編輯大家多知道肥胖可能引發多種慢性病,包含糖尿病等等;或許很少人知道,肥胖可能在急救時的呼吸道處置引發更巨大的危害。急診科醫師說明,對於呼吸道處置來說,肥胖的人可能在插管與麻醉帶來相當困難的臨床挑戰。急診科醫師在粉專「超級白急診醫師」發文提到,對呼吸道處置來說,「胖」真的不只是體型,而是

  • 2025-04-16 14:04

    腸病毒流行中 彰縣4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就位:有症狀快就醫

    彰化縣衛生局今天(16日)在花壇鄉立幼兒園舉辦「校園腸病毒聚集事件演習暨防治宣導」活動,本身有醫生執照的鄉長顧勝敏還在行動劇中客串醫生看診,過程逼真。縣長王惠美強調,此次演習透過模擬腸病毒流行期間的校園應對措施,包括幼童健康監測、群聚事件處理、班級停課機制、環境消毒等,提升校園防疫準備,落實「有備無

  • 2025-04-16 11:22

    健康網》川普壞膽固醇僅51還吃藥 醫用一圖解答原因

    葉立斌/核稿編輯美國總統川普的健檢報告是除了關稅以外,引人注目的話題之一,現年78歲、經常吃大眾眼裡「垃圾食物」的他,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LDL)竟僅51mg/dL(國健署建議一般人130mg/dl以下),已經控制良好的川普竟然仍持續吃兩款降膽固醇的藥物。對此,恆新復健科診所醫師王思恒引述國外研

  • 2025-04-16 05:30

    嬰腸病毒重症 兒科團隊搶命

    張小姐在懷孕36週又4天時發燒,隔天在台北慈濟醫院剖腹產下男寶寶「安安」,男嬰的狀況原本良好,第4天卻發生2次唇色發紺,兒科醫護團隊檢查後排除先天性心臟病,抽血發現白血球和血小板低下,肝功能也異常,檢查確診為新生兒「伊科11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給予免疫球蛋白和支持性療法,1週後平安出院。

  • 2025-04-15 16:03

    腸病毒潛在威脅仍存在 苗縣2至3月有635人次就醫

    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國內整體腸病毒疫情處於低點,但今(2025)年2月至3月間,全國嬰幼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已累計4例,為近五年同期新高。苗栗縣尚未出現腸病毒重症個案,但2至3月輕症就醫有635人次;且近四週監測結果則顯示,腸病毒流行型別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伊科病毒11型與克

  • 2025-04-15 10:12

    減重新選擇 醫:「4:3斷食法」比每日限制更具優勢

    減肥方式百百種,每種方法的效果各異。初日診所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表示,根據一項新研究,發現每週三天的「4:3間歇性斷食」比傳統每日熱量限制更有效,不僅減重效果較好,還能改善心臟代謝健康,且更容易堅持。陳威龍近(10)日在臉書粉絲專頁「陳威龍醫師|從急診到減重,走過慢病的體能大叔」分享2025年4月1日

  • 2025-04-15 05:30

    車禍撞傷肚子 意外發現肝癌

    77歲的張女士因騎機車發生車禍,肚子撞傷,檢查時竟意外發現有5公分大的肝腫瘤,經治療10個月後,戰勝肝癌,她意外發現肝癌,得以及早治療,人生轉向「彩色」。及早治療 戰勝病魔張女士去年6月時騎機車和汽車擦撞,她被送到急診時,因肚子痛被安排做電腦斷層,發現其肝臟有1個5公分大的腫瘤(圖1),並未向外擴散

  • 2025-04-14 18:31

    健康網》「炸馬桶特調」爆紅! 中醫點名4類人別嘗試

    黃宜靜/核稿編輯號稱能快速促進排便的「炸馬桶特調」在社群媒體間迅速竄紅,成為飽受便秘困擾者眼中的救星,以「添加膳食纖維的綠茶搭配優酪乳」最風行。對此,扶原中醫診所中醫師陳櫂瑔透過臉書提醒,脾胃虛寒、氣虛型便秘者、年長體弱者與孕婦、對乳製品或綠茶過敏者,則皆應避免飲用;民眾需依體質選擇,勿盲目跟風。

  • 2025-04-14 15:58

    常喊腹痛、嘔吐想逃學? 一查罹患上腸系膜動脈症候群

    14歲謝姓少年,從7歲開始就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如腹痛、腹瀉、便秘等,媽媽帶著他四處求醫皆未改善,去年開始出現持續性噁心、嘔吐狀況,使體重明顯下降,再次就醫,確診罹患上腸系膜動脈症候群,還出現出血性胃炎及輕度迴腸炎合併局部結節性增生。經醫師建議,自費使用達文西進行十二指腸空腸繞道吻合手術,少年住院7天

  • 2025-04-14 10:43

    上班族三餐外食長瘜肉 醫:定期篩檢遠離大腸癌

    46歲張姓男子是1名上班族,因三餐幾乎外食,用餐時間也不固定,經親友建議近日至醫院進行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異常,進一步檢查發現,長了早期的瘜肉,經切處恢復狀況良好,醫師提醒,大多數大腸癌從良性瘜肉轉化成惡性,定期接受癌症篩檢,能及早揪出大腸瘜肉與潛在危機。

  • 2025-04-14 05:30

    中醫打通「任脈」 改善腸躁症拉不停

    38歲陳小姐常常反覆腹痛,時不時就想拉肚子,原來是腸躁症作祟;這樣的症狀經常讓她上班遲到,又在社交聚會場合上不斷跑廁所,導致社交孤立,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困擾。腸躁症是很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影響腸道,可能引起腹痛、腹脹、脹氣和排便不規律等症狀,所謂的排便不規律就包括腹瀉、便秘或兩者兼有。每年的4月1

  • 2025-04-13 19:39

    大便灰白、尿色變深別輕忽! 醫:當心「無痛性黃疸」癌症前兆

    臉色發黃卻不會痛?當心可能不是小毛病,而是致命警訊!肝膽腸胃科林相宏醫師提醒,臨床最讓他擔心的不是病人肚子痛、黃疸,而是「無痛性黃疸」。他強調,這類病人往往沒有明顯不適,卻可能隱藏著胰臟癌等嚴重病變,千萬不可輕忽。林相宏近(9)日在臉書「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發文分享一名60歲女性病患

  • 2025-04-13 17:38

    健康網》不只吃太油! 醫點名「脂肪肝」5大元凶

    黃宜靜/核稿編輯生活壓力大,許多人習慣透過攝取高糖、高油等食物,獲得心靈滿足,小心害「脂肪肝」上門。初日診所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提醒,脂肪肝無症狀,卻影響肝臟健康、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必須了解危險因子,如愛吃精緻碳水化合物、高脂食物、愛喝酒,或是本身有胰島素阻抗、內臟脂肪過多、運動不足,甚至是服用

  • 2025-04-13 07:32

    健康網》養出腸道好菌叢! 營養師揭「5要5不」健康不失衡

    葉立斌/核稿編輯腸道有人體「第二大腦」之稱,維持腸道健康也能讓身體機能強健。營養師彭逸珊表示,腸道健康與免疫、大腦健康有關,若腸道菌叢失衡,可能導致免疫力低下等,甚至影響情緒。想要打造健康腸道,建議做到適當食用發酵食物、補充足夠益生質、充足睡眠、規律運動與正常排便等5個好習慣;此外,也要避免高糖、高

  • 2025-04-13 05:30

    清除國病 B、C肝篩檢擬放寬至40歲 國健署:逾百萬人受惠

    世界衛生組織(WHO)設定目標,要在2030年前消除病毒性肝炎。雖然台灣不是會員國,但仍積極與國際接軌,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昨透露,國健署正研擬將現行45至70歲的B、C型肝炎篩檢對象,提前至40歲,預計投入約3億元、超過100萬人受惠,力拚今年7月上路。

  • 2025-04-12 18:10

    健康網》大蒜1吃法抗菌更護腸 醫:不會連益生菌通殺

    葉立斌/核稿編輯每次料理切開一瓣大蒜,刺鼻到令人想打噴嚏?遺傳優生科醫師張家銘指出,這代表著大蒜素(Allicin)被釋出,能對抗腸道壞菌如幽門螺旋桿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而動物實驗也證明,大蒜具改善消化、抗癌與促進免疫等好處;最推薦將蒜頭切碎,靜置10分鐘後再生吃,或拌進微溫的料理中,這樣才能吃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