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 2025-04-03 09:30

    健康網》植物油怎麼選?食藥署教「這樣挑」安心烹調無負擔

    葉立斌/核稿編輯市面上各式各樣的植物油,有些標榜冷壓初榨,有些則能高溫煎炒,究竟哪種比較好?就讓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帶您了解植物油脂小知識,選擇適合的植物油,讓飲食更安全。植物油的成分與加工方式植物油較動物油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像是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而大豆油、葵

  • 2025-01-28 11:55

    健康網》年菜必備烏魚子護心好食材 「包緊緊」保存不變質

    沈莉馨/核稿編輯過年團圓,吃烏魚子,魚卵有象徵子孫滿堂、人丁興旺的寓意。營養師李婉萍指出,烏魚子營養豐富,雖然油脂較多,但多以EPA和DHA為主,有助血脂代謝、保護心血管。並提醒,因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怕熱怕光特性,保存烏魚子時應先用牛皮紙或報紙包裹數層,再放入保鮮袋中密封冷凍為佳。

  • 2024-12-25 06:30

    健康網》選對油脂少囤積36%體脂肪! 醫點名「4款油」

    沈莉馨/核稿編輯食用油是烹飪常備物,各式食物也多含有油脂,那您知道什麼油是好油,什麼是壞油嗎?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引述國外研究指出,同樣熱量,吃對油脂能減少囤積36%的體脂肪!相對於飽和脂肪組體脂肪增加1.5kg,不飽和脂肪組體脂肪僅增0.97kg,選油建議選擇不飽和脂肪,利於身體使用

  • 2024-11-29 11:29

    健康網》都是白肉哪個好? 國健署曝雞魚營養價值差異

    葉立斌/核稿編輯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許多人會透過吃肉來攝取,其中,白肉脂肪較低,比紅肉健康。國健署在臉書專頁「食在好健康」發文分享,魚肉、雞肉都是人們熟知的「白肉」,但它們之間的營養成分有所差異,它們都含有豐富蛋白質、B群;但魚肉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抗發炎。

  • 2024-11-25 06:29

    健康網》東方橄欖油! 苦茶油也分大小 「這種」正港台貨

    沈莉馨/核稿編輯苦茶油香氣特殊,簡單料理就能展現獨特美味,但是你知道苦茶油原料也有大小之分喔!農糧署在臉書專頁「鮮享農YA - 農糧署」發文指出,台灣種植的油茶種類分別為大果油茶和小果油茶,小果油茶籽為台灣原生種,風味帶有果香,口感順滑;而大果油茶籽有炒過的堅果香,香氣濃郁,口感濃稠。

  • 2024-11-04 07:32

    健康網》4款常見奶營養PK! 牛奶鈣最多、它富含蛋白質

    沈莉馨/核稿編輯隨著健康、植萃風潮興起,許多人在點餐時會將原本是牛奶基底的飲品,替換成各式各樣的植物奶來取代牛奶成分,例如豆奶、燕麥奶、堅果奶等。營養師黃瓊慧指出,這4種看似都是奶類,但它們的營養價值並不相同,像鮮奶有最多的鈣質;無糖豆奶則有最多的蛋白質。

  • 2024-10-26 06:31

    健康網》落花生連皮吃更養生! 一次認識5大品種

    葉立斌/核稿編輯看電視吃點落花生,越吃越唰嘴!農業部表示,落花生富營養,內含的花生油80%為不飽和脂肪酸,能補充人體所需的脂肪酸,同時,種皮富含前花青素、花青素及白藜蘆醇等特殊天然抗氧化物,連皮吃最養生,是最平價的堅果類食物!目前國產落花生主要為5大品種:台南9號、台南14號、台南16號、台南17號

  • 2024-10-16 11:52

    健康網》外表鋒芒卻有「甜蜜」內心! 新鮮栗子這樣挑

    黃宜靜/核稿編輯說到堅硬帶刺的外表,海裡有海膽,陸地上有刺蝟,樹上則有「栗子」。台北農產運銷公司表示,秋冬是栗子成熟季,街上散發出濃郁的香氣,糖炒栗子成了不少饕客的口袋名單。挑選上,建議挑選外表深褐色、霧面光澤且有絨毛者;若是表面光禿、顏色很深,可能已經存放很久或變質。

  • 2024-06-19 06:29

    健康網》腎不好超疲勞! 5招精神滿滿:早餐「這樣吃」就對了

    葉立斌/核稿編輯忙碌的一天終於結束,感覺好累又完全不想動?洪永祥診所院長洪永祥表示,腎友想擺脫疲勞感,可做到5招,包括:能量滿滿的早餐、增血清素、血液循環好、減少多餘消耗腦力的習慣,以及良好的睡眠品質。其中在選擇早餐時,推薦富含優質蛋白、高能量低鉀水果、川燙過的蔬菜、澱粉,以及不飽和脂肪酸等各5樣食

  • 2024-05-11 07:34

    健康網》吃蛋會影響膽固醇? 醫揭「真相」這族群要注意

    沈莉馨/核稿編輯許多人會認為,吃蛋會影響膽固醇?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引述國外研究表示,體內膽固醇大部分是由肝臟自行合成,而非來自所吃的食物。所以對大部分人來說,一天3顆蛋是沒問題的。但要注意的是,每個人對蛋的反應可能不同,若有特定基因者,可能對飲食中的膽固醇更敏感,就要注意攝取。

  • 2024-03-14 06:29

    健康網》植物奶≠牛奶! 常見植物奶比一比:糖友不建議喝「這」

    葉立斌/核稿編輯近年吹起飲用植物奶的風潮,習慣在點奶製品時,跟店員改成植物奶,但您真的認識植物奶嗎?無肉營養師童瀞萱表示,豆奶、燕麥奶、堅果奶3種為常見植物奶,其營養價值不同,也不能取代牛奶,其中燕麥奶屬高升糖指數飲品,可於運動前補充,但不建議糖友飲用。

  • 2024-02-07 10:28

    健康網》年前來點好油 1方程式助身體大掃除

    沈莉馨/核稿編輯年末大家都會居家清潔,其實身體也需要大掃除,營養師顏瑜萱分享,大掃除方程式為:攝取膳食纖維加上吃好油及運動,適量減少酒精及糖。好油指的就是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油,如芥花油、橄欖油,和每天1湯匙堅果種子(核桃、亞麻子)。顏瑜萱在臉書「瑜萱營養師」發文表示,血液淨化,是預防醫學診所裡一項

  • 2024-01-24 14:35

    基隆醫院教3招健康吃年菜 使用在地農產營養又減碳

    過年將近,主婦們開始準備年菜,衛福部基隆醫院營養師林鈺庭建議民眾多選用台灣在地農產品,新鮮營養還能減碳,同時教民眾3招健康秘笈,過年飲食也能趨吉避凶。林鈺庭說,台灣的地理位置非常適合蔬果生長,選用當季在地的蔬果,不僅價格實惠,且盛產期的蔬果病蟲害較易控制,農藥殘留量也較少,更重要的是減少長途的運輸,

  • 2024-01-20 11:22

    健康網》大寒到! 漁業署教3養生法 鈣含量最高是「它」

    沈莉馨/核稿編輯今(20日)是節氣大寒,代表冬天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對此,農業部漁業署表示,此時應補鈣,能協助心血管與肌肉健康,食材如櫻花蝦、鰻魚及白蝦;應補充含維生素B12食物,能維護腸胃系統,食材如台灣蜆、九孔、文蛤;應補充不飽和脂肪酸,能維護心血管疾病,食材如虱目魚、

  • 2024-01-19 07:32

    健康網》吃素也能輕鬆補充蛋白質 營養師:黃豆護心又顧胃

    沈莉馨/核稿編輯茹素的人總覺得蛋白質的選擇很有限,但其實,植物性蛋白質的選擇性很多元。營養師張益堯在臉書「張益堯營養師/西餐廚師/橄欖油品油師」分享,可從毛豆、黑豆、黃豆;低加工豆製品;發酵豆製品攝取;另外,芽菜、菇類也是不錯的選擇。張益堯表示,黃豆又稱土壤裡的牛肉,是最佳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其也富

  • 2024-01-03 11:37

    張誌家猝逝》 醫:心肌梗塞風險因子 還有「高血脂」

    葉立斌/核稿編輯43歲前職棒投手張誌家傳心肌梗塞猝逝,對於健康,我們真的很有本錢揮霍嗎?醫師許書華提醒,「高血脂」是心肌梗塞的風險因子,膽固醇有大約3成是吃來的,而7成是肝臟製造來的,蛋白質、醣類、脂肪酸等都是膽固醇製材,不單單只是「吃太油」。但高密度脂蛋白是血管清道夫,可代謝血管中膽固醇,多攝取不

  • 2023-12-08 18:25

    健康網》改吃素血脂仍超標? 營養師:注意油炸、重口味

    沈莉馨/核稿編輯1名高血脂患者,為了控制膽固醇而戒掉海鮮類、肉類,改吃素食,但血脂依然超標。營養師沈宛徵表示,素食料理為了提升食材風味,常用油炸或較重的調味,容易導致飲食中油脂量攝取過高,讓肝臟生合成膽固醇的原料「充足」而影響血脂肪。所以想預防高血脂,應避開過多飽和脂肪酸、減少膽固醇食物,選富含不飽

  • 2023-11-28 17:36

    健康網》豆製品會導致性早熟? 營養師:適量攝取安全沒問題

    網傳常吃黃豆及其製品容易導致性早熟,這是真的嗎?營養師黃淑惠說明,天然的黃豆及其製品含有植物雌激素-大豆異黃酮,與動物雌激素不同,且目前尚未有研究證實大豆異黃酮會促進性早熟,因此適量攝取(每天2-3份大豆製品)是安全的。此外,若想避免性早熟,應規律作息、健康飲食、減少暴露環境荷爾蒙才是關鍵。

  • 2023-10-27 18:31

    健康網》適量吃海鮮能降低壞膽固醇! 中醫:記得「2部位」要少吃

    海鮮料理是不少饕客的最愛,但吃多了又擔心膽固醇過高?中醫師王大元指出,其實,以動物性脂肪為大宗的「飽和脂肪酸」才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因,而非蝦油、魚油或海鮮這類「不飽和脂肪酸」,適量吃反而可以減少壞的低密度膽固醇(LDL),降低心血管風險,另提醒,食用海鮮時,儘量避開頭部和內臟,減少膽固醇攝取。

  • 2023-07-11 07:31

    健康網》糖油疊加血糖失控 營養師授飲食3策略助脂肪代謝

    明明吃得不多,體脂卻上升超快、依然變胖?對此,營養師顏元瀅在臉書粉專「顏元瀅 營養師」發文表示,這恐是落入了「糖油疊加效應」的高熱量陷阱裡,澱粉讓血糖上升,再搭配大量油脂,讓血糖飆升更高,不停刺激胰島素抑制脂肪分解,還提供身體去儲存更多體脂肪,甚至膽固醇。因此飲食應採取多攝取蔬果纖維,增加不飽和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