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02 11:20
健康網》大腦常保年輕! 醫揭6招預防阿茲海默症
葉立斌/核稿編輯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阿茲海默症成為現代人最擔憂的健康問題之一。由於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預防便顯得格外重要。陽明交大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謝炳賢在臉書專頁「守護家人的帶刀侍衛謝炳賢醫師|宜蘭神經外科推薦礁溪診所陽明醫院頸椎腰椎微創手術」上發文,分享6大方法,幫助大腦保持年輕,降低阿茲
-
2025-01-05 12:12
孤獨傷身! 研究:親友相伴降心臟病、中風風險
最新研究顯示,與親友保持良好互動不只能提升免疫力,還可能預防心臟病、中風和第2型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研究團隊分析超過4.2萬名成年人的血液樣本後發現,社交活動與人體內多種保護性蛋白質的表現密切相關,為「社交即良藥」提供了科學證據。根據福斯新聞(Fox News)報導,這項刊登於《自然人類行為》(Nat
-
2024-11-07 21:57
健康網》別被孤獨感打敗 專家籲「當志工」利己又利他
羅碧/核稿編輯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有1/4的老年人曾感到社交孤立,國健署一項調查也發現,65 歲以上者經常感覺沒有伴(孤獨)的比率為4.39%,多項研究證實,社會孤立與孤獨感對於身心健康、生活品質和壽命有嚴重影響。專家建議,若經常感覺孤獨者不妨抽時間擔任志工,利己又利他。
-
2024-10-23 19:41
健康網》在人群中仍感孤獨 理解與管理孤獨感很重要
葉立斌/核稿編輯在疫情期間,不少人有強烈的孤獨感;然不僅是疫情後,直到現在,不少人容易有孤獨感,包括在隻身外打拚的遊子,或是子女離家後只有父母的家庭。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李旻珊表示,孤獨是一種心理狀態,即使身處人群中,仍有可能感到孤獨。要降低孤獨感,李旻珊建議可主動聯繫身邊的人、增強自我關懷以及尋求
-
2024-10-10 16:47
健康網》飼養汪星人身心更健康! 研究:死亡率降33%
葉立斌/核稿編輯狗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不少研究更指出養狗對人有許多好處!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養狗有助於身體、心理健康,更有國外研究養狗者死亡率降33%。不過,也提醒,在決定養狗之前,需仔細考量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為狗狗提供持久且合適的照顧。
-
2024-09-05 14:02
健康網》父母與孩子都要關心!調查:美國3成父母 備感壓力
葉立斌/核稿編輯不少父母總對於照顧子女壓力極大,不僅台灣,美國的家庭也面臨類似問題。美國醫務總監( US Surgeon General),同時是兩個孩子的爸的莫爾蒂(Vivek Murthy)認為,父母與照顧者的福址,與孩子的福址,直接相關。而美國有多達3成的家長對照顧子女感到壓力巨大,這是需高度
-
2024-09-04 05:30
積極社交避免「孤獨」 保持身體、心理健康
日前新北市及高雄市皆傳出60多歲的獨居者在家驟逝的不幸消息,都是鄰居發現獨居者幾日未出家門,聞到惡臭而報警,進而發現獨居者已身亡。根據內政部2023年住宅資料統計,全國65以上年長者獨自居住之住宅戶數達52.9萬宅,相較於2012年的36.62萬宅,10年間漲幅將近9成,連帶引發令人擔憂的社會問題是
-
2024-07-02 17:56
健康網》老年孤獨增心臟病、中風危險 7招減少長輩孤獨感
羅碧/核稿編輯有多久沒有關心爸媽及長輩?長輩感到孤獨的情況越來越常見,甚至每3個就有1名長感孤單或處於社會孤立,醫師曾家承引述研究指出,孤獨和社會隔離恐增加心臟病、失智、中風、焦慮和憂鬱風險,建議改善社會聯絡:每天定期聯絡親友、參加社區團體活動、參與線上課程或講座、從事團體運動課程、從事志工、尋找團
-
2024-05-13 18:36
健康網》害人短命5因子曝! 醫:抽1根菸生命縮近14分鐘
葉立斌/核稿編輯每個人都有過世的一天,但為何有些人30多歲、40多歲就早逝呢?洪永祥診所院長洪永祥引述國外多項研究表示,有5大因素容易讓人短命,包含肥胖、吸菸、久坐、孤獨及失眠,其中肥胖是多種疾病的根源,但很多民眾沒有認知到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而假如每天都抽一包(20根),一生就會縮短10年的壽命。
-
2024-01-25 15:31
健康網》老人家腸胃不適易憂鬱 專家授3招趕走孤獨感
羅碧/核稿編輯美國一項研究發現,罹患消化系統疾病的老人較容易感到孤獨,甚至患有嚴重憂鬱症。專家指出,高齡社會來臨,許多慢性病常伴隨心理因素,身心共病現象需要更留心及注意,若發現長輩有孤獨感或憂鬱情緒,可透過「檢視生活作息」、「教長輩傳LINE訊息或打電話互動」,以及「運動」3方式,趕走孤獨感。
-
2023-12-06 12:05
健康網》吵架吵不停? 用對的溝通讓愛情更長久
「你不要總是亂發脾氣好不好?」在伴侶溝通中我們多多少少有聽過這句,心理師余佳容分享,不攻擊、不批判的陳述感受很重要,並試著將感受具體化,用同理心與情境等方式幫助對方理解。試著多傾聽對方的回饋、感受,減少攻擊與迴避,一些輕柔的肢體互動、眼神接觸都能傳遞感受,讓表達情緒不再淪為亂發脾氣。
-
2023-12-01 21:36
健康網》孤獨者過早死亡風險達32%! 研究點出4大主因
孤獨不只影響到心理層面,未來也可能提升死亡風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引述國外研究表示,孤獨的心理狀態會使一個人的死亡風險增加26%。而長期孤獨會削弱人的免疫系統,導致孤獨者更容易過早死亡,且可能性高出32%。此外,孤獨引起的死亡率提高,主要與缺乏健康的生活習慣、社會資源、心理壓力、社會監督等4主因
-
2023-10-06 23:41
健康網》沒有人應該是孤島 醫:做好3個「C」終結孤獨、改善憂鬱
第10屆關懷憂鬱症講座音樂會今晚舉行,音樂會主委,也是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指出,台灣並不欠缺對憂鬱症的治療,但需要的是要打破憂鬱症的污名誤解、增加憂鬱情緒的覺察,與鼓勵憂鬱症的提早就醫,這也是每年舉辦音樂會的原因,並鼓勵民眾平時做好三個C ,即連結(connect)、溝通(communica
-
2023-09-28 18:53
健康網》不要再讓手機「配」飯了! 研究:無意間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
手機不離身是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甚至在吃飯時,會邊吃飯邊使用手機,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引述國外研究表示,這種行為可能會影響飲食品質和飽足感,導致過量攝取或不均衡的營養,像是會傾向於選擇高熱量和高脂肪的食物,且容易在完食後感到不滿足,因此建議在
-
2023-05-03 10:05
美國將孤獨認定為流行病 致死風險等同於每日吸十幾支香菸
許多研究顯示,孤獨會要人命。美國醫務總監(Surgeon General)穆爾蒂(Vivek Murthy)5月2日宣布,將孤獨認定為公共衛生流行病,並稱美國普遍存在的孤獨所造成的健康風險,與每天吸十幾支香菸一樣致命,每年並給醫療衛生產業造成數十億美元損失。
-
2023-01-04 22:10
健康網》4現象洩露孩子心中苦 專家籲別輕忽 恐罹憂鬱症
當孩子出現討厭上學、抱怨沒朋友、覺得孤獨、感到自卑,恐是憂鬱症表現,專家提醒,應幫助孩子尋求協助,並教導孩子一些社交技巧等,有助於改善問題。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憂鬱情緒往往有多種表現,不同的年齡層隨著其生活樣態和身心發育,顯現的特徵會有所不同,例如易怒,而非憂鬱情緒,是青少年常見的
-
2022-12-01 21:05
健康網》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 專家揭「獨處」兩秘訣
你害怕一個人嗎?獨處常讓人聯想到孤單、寂寞,但其實不然,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好日子心理治療所在臉書專頁發文指出,獨處是學習與自己相處,成為自己的朋友,聆聽與接納自己。同時,讓我們有時間整理積累的情緒感受,而日常中可透過2種方法來「練習獨處」,包括為自己做一件生活小事,以及專注當下,接受、擁抱內心湧
-
2022-05-09 21:21
健康網》疫情嚴重影響孕婦心理健康 研究:近5成孕婦有「生產恐懼」
孕婦在很多疾病中都是屬高風險族群,但在面對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時,不僅身體受到威脅,心情更大受影響。義大利研究顯示,疫情到來後,有49%的孕婦感到「生產恐懼」,但在疫情到來前,僅有7.5%孕婦有這種恐懼心情。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Dr.Ooi Hean
-
2022-04-05 13:32
健康網》染疫師生不是故意傳播病毒 醫籲別再傷害學子
近日因本土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升溫,也有許多學生確診。醫師認為,學生們在病毒大流行下是很無辜的,且大部分都是無症狀或輕症,並非刻意傳染病毒,呼籲大家應給予多元化、年輕化的支持與鼓勵,一起面對瞬息萬變的武肺疫情!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
-
2022-02-18 20:55
健康網》每週經歷3次以上孤獨感 研究:恐增加晚年失智風險
孤獨和失智有關係嗎?據外媒《今日醫學新聞》(Medical News Today)報導,研究指出,每週經歷3次或3次以上的孤獨感,可能會增加晚年患失智症的風險,恐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並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和全因死亡率。紐約大學朗格尼健康中心的神經學家喬爾?薩利納斯博士表示,孤獨的成年人,尤其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