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孤獨者過早死亡風險達32%! 研究點出4大主因

2023/12/01 21:36

研究表示,孤獨的心理狀態會使一個人的死亡風險增加26%。而長期孤獨會削弱人的免疫系統,導致孤獨者更容易過早死亡,且可能性高出32%;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孤獨不只影響到心理層面,未來也可能提升死亡風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引述國外研究表示,孤獨的心理狀態會使一個人的死亡風險增加26%。而長期孤獨會削弱人的免疫系統,導致孤獨者更容易過早死亡,且可能性高出32%。此外,孤獨引起的死亡率提高,主要與缺乏健康的生活習慣、社會資源、心理壓力、社會監督等4主因有關。

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孤獨者可能會感到孤立、無助、沮喪或焦慮。有許多研究證實,孤獨的心理狀態會使一個人的死亡風險增加26%。而另一項刊登在《美國國家衛生院》(NIH)研究,針對90項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超過200萬名成年人,揭示了孤獨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顯著關聯。

該研究發現,與不孤獨的人相比,孤獨的人過早死亡的可能性高出32%。即使考慮了年齡、性別、社會經濟地位和健康狀況等因素,這種關聯仍然顯著。不過,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社會孤立者和個人孤獨者死亡率風險的增加,兩者是完全不同:

●全因死亡率:社會孤立者死亡率風險增加32%;個人孤獨者死亡率風險增加14%。

●癌症死亡率:社會孤立者死亡率風險增加24%;個人孤獨者死亡率風險增加 9%。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社會孤立者死亡率風險增加34%;個人孤獨者死亡率風險增加28%。

個人孤獨者和社會孤立者有什麼區別?黃軒解釋,個人孤獨者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是指個人對社會關係感到不滿意,覺得自己與他人失去連結,而導致情緒苦惱的經驗。孤獨的感受是自我期望與實際社會關係間的落差,和個人與他人社交互動的數量無直接關係;社會孤立者則是客觀上的社會網絡連結不足,是指個人與他人社交互動的質與量較低。

孤獨者易死亡4原因

1.缺乏健康的生活習慣:如飲食、運動、睡眠等,這些習慣會影響人的身體狀況和抵抗力。

2.缺乏社會資源:如醫療、照顧、教育等,這些資源會影響人的疾病預防和治療的機會和效果。

3.受到心理壓力:如負面情緒、認知偏差、自我效能低等,這些壓力會影響人的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的功能,進而影響人的發炎反應和細胞凋亡等生理過程。

4.缺乏社會監督:如親友、鄰居、社工等,這些監督會影響人的安全和緊急救援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發生意外或突發事件時。

黃軒解釋,孤獨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像社會環境的變化、個人的性格特徵、家庭或親密關係的缺乏、經濟或健康的困境等。孤獨也不分年齡、性別、職業或地域,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某個時期或某些情況下感到孤獨。但孤獨並不等於獨處,有些人可能喜歡獨處,並從中獲得滿足或成長,而有些人可能即使身處人群中,也會感到孤獨或被孤立。所以孤獨是一種主觀的感受,而不是客觀的事實。

研究提醒,想遠離孤獨,建議可培養自己喜好,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或是養寵物增加自己的責任感和活力;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多培養個人興趣或養寵物

至於如何幫助孤獨者找到社會支持或內在資源?黃軒建議,可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或治療,以了解自己的孤獨感的根源,並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思維和情緒;或加入一些興趣團體或志願服務,以擴大自己的社交圈,並與有共同愛好或價值觀的人建立聯繫;維持與家人、朋友或鄰居的親密關係,定期與他們聯絡或見面,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並傾聽他們的故事和需求。

除此之外,日常培養一些個人的興趣或愛好,如閱讀、寫作、繪畫、運動等,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和自我效能,並享受獨處的時光;或是養一些寵物,像是狗、貓、鳥等,以獲得陪伴和情感的滿足,並增加自己的責任感和活力。

黃軒提醒,孤獨是種普遍的人類經驗,也是一種可被改善的心理狀態;孤獨者不必感到羞恥或無助,而是可以積極地尋找解決方案,並尋求適當的幫助;且孤獨不一定是死亡的前兆,而是生命的轉折點;孤獨者可從中發現自己的潛能和價值,並創造出更豐富和有意義的人生。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