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 2024-04-18 20:31

    健康網》穀雨「濕答答」怕水腫不喝水? 中醫:水分反倒能袪濕

    沈莉馨/核稿編輯明(19日)時序進入24節氣的「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上祐中醫診所院長黃上邦提醒,此時雨水漸漸增多、濕度高,易受濕邪入侵,而誘發風濕性關節炎、造成身體肥胖腫脹、腸胃消化不良、呼吸道過敏及皮膚過敏等問題,因此應注意除濕,避免久站久坐,切勿擔心水腫而不喝水,應補充足夠水分,以便促

  • 2024-04-05 14:58

    健康網》一年養生最重要時期來了! 中醫:快吃11種食物

    沈莉馨/核稿編輯時序進入清明,一年中養生最重要時期來了。中醫師邱伯恩表示,民間把清明稱為「寒食節」,也就是在清明這一天,盡量不動灶火,忌食忌熱。此外,避免補肝過度是清明時節養生重點,因為肝屬木,木生火,火為心,當心火過於旺盛,容易情緒失調。因此飲食上可多溫胃祛濕、多食蔬果等清淡食物,尤其是韭菜、薺菜

  • 2024-04-04 11:08

    健康網》「清明」氣溫多變易致心情差! 中醫:應重清心氣、肝氣

    葉立斌/核稿編輯今(4日)是清明節氣,也是傳統祭祖追思節日。扶原中醫診所中醫師鍾明君表示,清明後氣候多變,加上清明掃墓容易使人悲傷,易造成心氣不順,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精神疾病等,想改善心氣,建議拍打肘窩;另,也要清肝氣,建議可搓揉兩肋,有助疏肝理氣、氣血運行。而生活習慣則要避免重口味食物、充足睡眠、

  • 2024-04-03 09:20

    健康網》清明溫差大宜調脾胃! 中醫推1茶飲:護肝明目

    葉立斌/核稿編輯明(4日)是24節氣中的清明,是唯一一個民俗節日,又是氣象節氣的時節;上祐中醫診所院長黃上邦提醒,該時節天氣不穩定,容易造成人體內分泌系統紊亂,引發胃食道逆流、胃脹氣發生。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因此應清淡飲食、運動,或是準備芳香萬壽菊、紅棗及枸杞製成養生花草茶,達到調養脾胃、護肝明

  • 2024-03-05 15:20

    健康網》驚蟄飲食「少酸多甘」 空心菜、山藥、菠菜都上榜

    葉立斌/核稿編輯今(5日)是24節氣中的驚蟄,扶原中醫診所中醫師郭大維表示,春天對應的是肝,肝氣過旺會傷脾,因此飲食應為「少酸多甘來養脾」。建議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C的清溫平淡食材以滋養脾氣,如紅棗、山藥、空心菜、菠菜、白蘿蔔、木耳、銀耳、芹菜、油菜等;少吃香菜、生大蒜、糯米、油炸物等辛辣或發

  • 2024-03-04 19:42

    健康網》節氣驚螫將至! 中醫:飲食「這樣吃」顧好肝

    葉立斌/核稿編輯明(5日)將迎來節氣驚螫,此時氣溫回升,人體也處在陽氣上升階段,陰血相對不足,更需要好好滋養身體。昌盛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張凱傑表示,飲食起居應順應「肝」之性,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此外,由於這段期間氣溫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讓人容易口乾舌燥,可吃一些水梨、枇杷、蜂蜜

  • 2024-02-19 12:29

    健康網》雨水節氣宜健脾利濕! 中醫推1甜湯養陰生津

    葉立斌/核稿編輯今(19日)是節氣雨水,此節氣過後,春風遍吹,雨水增多,易溫差變化大。扶原中醫診所中醫師郭大維表示,此時寒濕之邪較易困遏脾胃,濕邪的特性是黏膩重濁,難以祛除,所以養護脾胃是雨水飲食保健之鑰,可均衡食用味甘性平稍溫的食物來健脾利濕。另,平時也可煮甜湯「山藥白木耳紅豆湯」,食材中山藥有健

  • 2024-02-19 07:33

    健康網》雨水節氣小心氣喘、鼻炎 中醫:生陽祛濕顧脾胃

    沈莉馨/核稿編輯今(19日)是節氣雨水,代表天氣開始逐漸回暖,也適逢春雨影響。上祐中醫診所院長黃上邦表示,春寒伴隨春雨,長期處於濕氣過重的環境下,或飲食上偏愛寒涼食物,將會導致濕邪聚於體內,影響臟腑功能,損傷脾之陽氣,氣喘、過敏性鼻炎、皮膚問題等症狀將會隨之接踵而來。因此雨水養生,應著重在調養脾胃、

  • 2024-02-04 23:51

    健康網》立春「養肝」好時節 中醫師推薦綠色酸味食物最對味

    林惠琴/核稿編輯今(4日)進入24節氣中的第1節氣「立春」,象徵大地萬物開始有生機,春天即將降臨。翰醫堂中醫診所於臉書發文指出,雖然進入春天,但因氣候變化較大,仍要注意保暖,養生方面則要著重在肝與脾胃的調養。建議日常避免吃辛辣食物,像是麻辣鍋、燒酒雞等;多吃紅棗、芝麻、燕麥,或是菠菜、奇異果等青綠色

  • 2024-02-04 13:07

    健康網》立春重祛濕養肝! 中醫:多吃解春睏排濕食物

    葉立斌/核稿編輯今(4日)是節氣立春,意味著春天的到來,也是急性傳染疾病好發時節。上祐中醫診所院長黃上邦表示,此時肝氣旺盛,所以養生應著重在疏肝養肝,建議可多從事太極拳、瑜伽、有氧運動等,以達舒展筋骨。另,也要祛濕補氣,因為體內濕氣多易致春睏,建議可食用排濕氣食物,如紅豆薏仁湯、四神湯等,將多餘水分

  • 2024-01-20 06:30

    健康網》大寒養生3關鍵! 中醫推1茶飲寧心安神又疏肝解鬱

    葉立斌/核稿編輯1月20日是大寒,此時常伴有寒流、強風的天氣,且因氣溫驟降,將會提高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發作之風險。上祐中醫診所院長黃上邦表示,大寒養生應重收藏養陰、疏肝理氣、保暖保濕,也可用「舒眠茶」來養生,食材中的薄荷有疏肝解鬱;茯苓有健脾利濕;白鶴靈芝草有止咳潤肺;五味子有寧心安神;甘草清熱解毒;

  • 2023-12-07 06:30

    健康網》大雪重養膚護心! 中醫:用3藥材製養生茶防感冒

    今(12月7日)為節氣「大雪」,代表氣溫逐漸降低,陽氣容易耗損,務必要注意「驅寒保暖」。上祐中醫診所院長黃上邦表示,此時因東北季風影響,正值空汙高峰期,加上天氣漸趨寒冷,正是過敏性鼻炎、呼吸道疾病及心血管疾病好發時節。養生應重護心、祛寒、保濕,在日常保健上,也可使用舒潤養護中藥如薄荷、桔梗、魚腥草等

  • 2023-11-22 07:25

    健康網》小雪養生掌握3原則 中醫推1食補清肝潤肺

    今(22日)是節氣「小雪」,此時因為陰氣加劇,陽氣收斂,天氣開始變得寒冷,更應注意保暖,以免寒氣侵襲。上祐中醫診所院長黃上邦表示,小雪養生應著重養腎清肺、避寒就溫、疏肝解鬱,也可用「雪梨銀耳露」來食補,食材中的紅棗能補中益氣、養心安神;枸杞有潤肺清肝、滋腎益氣之效;白木耳則能滋陰潤肺、養胃生津。

  • 2023-11-05 17:01

    健康網》立冬為補腎養筋好時機! 中醫教養生3關鍵

    本週三(8日)將迎來節氣立冬,此時天氣漸趨寒冷,正是過敏性鼻炎、高血壓及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關節炎疾病好發時節。上祐中醫診所院長黃上邦表示,此時養生應重補腎養筋、養精蓄銳、補中益氣,平時也可按壓太溪、勞宮、湧泉等穴,以及用「麻油川七」養生。另,立冬常見美味補品,如麻油雞、薑母鴨及羊肉爐等,可依照

  • 2023-10-24 12:22

    健康網》霜降養生宜平補 中醫教「這樣做」顧肺養胃又潤燥

    今(24日)為24節氣的霜降,同時也象徵著未來的天氣即將逐步轉冷凝霜。中醫師王大元表示,霜降養生以「平補」為主,不宜選用甘寒之品,著重養胃、養肺和滋陰潤燥。而霜降由濕轉乾更為明顯,燥邪更易傷害人體津液,因此建議可吃生津潤燥、宣肺止咳的白色食材;另,也要防秋鬱,日常可按壓尺澤、內關、神門等穴,有助調整

  • 2023-10-08 18:30

    健康網》白露養生3關鍵! 中醫:多吃2水果養肝又止咳化痰

    今(8日)是節氣白露,此時涼爽的天氣將變得寒冷,也因天氣變化大,身體容易上火,可能會有口乾舌燥及過敏的情況發生。上祐中醫診所院長黃上邦表示,秋分養生應著重潤肺益胃、疏肝解鬱和改善皮膚乾癢,平時也可按壓太溪、內關、湧泉等穴,以及用「什錦蘿蔔湯」養生。另,此時節可多吃梨子保養肝臟,和柿子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 2023-09-08 18:28

    健康網》白露適合調體質! 營養師:7項食物助滋陰養血、潤肺潤燥

    今日為24節氣中的白露,相對於炎熱的夏天,天氣漸漸轉涼,日夜溫差也逐漸變大,營養師朱瑞君表示,此時白天燥熱,人體容易缺水,可能會出現便秘問題;而火氣大,亦會出現肌膚油水不平衡、長痘痘問題,因此建議可以食用銀耳、秋葵、白蘿蔔、南瓜,水果則是可以選擇石榴、柿子,以及葡萄,以滋陰養血、潤肺潤燥。

  • 2023-09-08 11:53

    健康網》白露留意呼吸道疾病復發! 中醫:這些食材少碰

    今是24節氣中的白露,此時日夜溫差會逐漸變大,體質虛寒者也會出現怕冷的症狀。雲品中醫診所院長彭意雯表示,白露應注意預防呼吸道疾病復發,如氣喘、過敏性鼻炎,建議飲食上宜攝取好消化食材,避免接觸奇異果、巧克力、蝦蟹等易過敏食物,及西瓜、冰棒、生菜、生魚片等生冷食物,導致寒凝痰濕內生,加重呼吸道過敏症狀。

  • 2023-09-08 07:35

    健康網》白露重潤肺清燥! 中醫教調理滋陰保水、解憂鬱

    本週五(8日)將迎來節氣白露,天氣也將逐漸轉涼。上祐中醫診所院長黃上邦表示,此節氣易使皮膚及呼吸道變得乾燥,因此養生應著重在潤肺清燥、滋陰保水,以及調整體質。另,由於秋天使人感到憂鬱,所以平時可使用安神舒壓茶,以緩解生活中的壓力,同時還可達到寧心安神之效。

  • 2023-08-22 20:10

    健康網》處暑防秋燥 中醫:夏秋之交養生 掌握3原則

    明(23)日是節氣處暑,「處」有終止的意含,「處暑」表示暑氣到此退去,天氣即將轉涼。明華馬光中醫診所醫師周亞錚提醒,俗諺:「土暑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在這夏秋之交的多變天氣裡,生活作息也需跟著天氣滾動式調整,掌握簡單3原則,從日常開始養生,為迎接而來的秋季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