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 2025-03-14 09:55

    重粒子治癌王首年存活逾8成 北榮吸引紐約大學合作抗癌

    台北榮總設有全球第14座、全台首座的重粒子中心,去(2024)年5月啟用至今已完成450例治療,俗稱「癌王」的胰臟癌占120多例,首年追蹤存活率高達82.3%,也吸引美國排名第2位的紐約大學醫學中心簽署海外首份合作備忘錄,將開展重粒子治療合作計畫,安排病人來台接受治療,共同研發新治療模式,為跨國醫療

  • 2025-03-12 12:49

    癌細胞竟藏「發電機」 科學家破解小細胞肺癌致命秘密

    肺癌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其中小細胞肺癌更有「癌王」之稱,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出現擴散,存活期不到一年。台大醫院今(12日)發表突破性研究,發現小細胞肺癌的癌細胞具備「自主發電」能力,若能「斷電」,就能抑制腫瘤惡化與轉移。這項突破性研究近日登上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由台大醫院外科部教授陳晉

  • 2024-07-15 16:16

    「癌王」剋星現身?抑制關鍵基因 有望阻止胰臟癌擴散

    胰臟癌素有「癌王」之稱,其高致死率讓許多患者聞之色變。然而,英美科學家團隊的最新研究發現,抑制一種名為HNF4A的關鍵基因中的特定分子,竟能有效阻止癌細胞的快速生長和擴散,為胰臟癌的治療帶來了新希望。英國《衛報》14日報導,研究團隊由來自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

  • 2024-05-25 20:59

    華視前董座趙雅麗病逝》「癌王」8危險因子:高油高糖上榜

    賴以潔/核稿編輯華視、公視前任董事長兼作家趙雅麗21日與世長辭,兒女今(25日)在臉書發出訃聞,透露她去年11月起便和胰臟癌對抗,努力抗戰直到最後一刻。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雖然造成胰臟癌確切原因至今未明,但已有些研究顯示可能的相關因子,像是:60歲以上、遺傳家族史、糖尿病、慢性胰臟炎、菸酒、吃肉

  • 2024-05-14 18:12

    健康網》4旬女沒症狀 健檢胰臟癌指數爆表 一照驚見3公分腫瘤

    沈莉馨/核稿編輯1名40歲女性平時不菸不酒,無特別症狀,卻在公司體檢抽血時,發現胰臟癌指數(CA199)異常,高達160,進一步斷層掃描,驚見1顆3公分的胰臟腫瘤,且肝臟、脾臟都有陰影,疑似擴散,高度懷疑是胰臟癌。醫師提醒指數超過100,要多加留意,尤其是高風險族群,還沒有症狀時候就開始篩檢。

  • 2024-04-25 17:10

    健康網》一次看7大癌症前兆! 醫:「這種」腹痛恐是癌王上門

    葉立斌/核稿編輯您有注意過身體發出的SOS嗎?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強調,在罹癌前,身體會在不經意下,反覆對人體發出警告,因此若發現自己長期疲倦、腹脹、腹痛、火燒心、血便、血尿、異常久咳7種症狀,都可能是癌症來臨前的小症頭。其中若有長期腹痛且找不出疼痛部位者,可能是「癌王」胰臟癌的前兆。

  • 2024-04-11 16:19

    健康網》熟女嗜吃甜食、油炸物 健檢驚見胰臟癌

    羅碧/核稿編輯55歲楊姓婦人有抽菸習慣、平日飲食偏愛吃精緻甜點及高油脂、油炸食物,她的體態也不算肥胖,但日前健檢卻發現她的體脂率35%,腹部核磁共振檢查(MRI)疑似胰臟腫瘤,經進一步檢查確認罹患胰臟癌。楊姓婦人對於罹患胰臟癌,感到非常驚訝,因為她沒有太明顯的不適症狀,頂多偶爾會感覺腹部有些微悶脹感

  • 2024-03-21 17:44

    王世雄胰臟癌逝》「癌王」早期難發現! 保胰臟健康靠3招

    相關新聞請見曾赴中換肝不敵胰臟癌 63歲前立委王世雄病逝高雄長庚葉立斌/核稿編輯前立委王世雄今(21)日傳出因胰臟癌過世,享壽63歲。桃園鴻林診所腸胃科醫師鄭泓志指出,胰臟癌早期無明顯徵兆,在確診時通常已是晚期,因此有「癌王」之稱,若想維護胰臟健康,可多攝取全穀類、蔬果和低脂蛋白;避免高糖高油;改掉

  • 2024-03-21 17:29

    王世雄胰臟癌逝》血糖升是癌王預告! 醫曝6大症狀速就醫

    相關新聞請見曾赴中換肝不敵胰臟癌 63歲前立委王世雄病逝高雄長庚前立委王世雄昨(20日)晚上在高雄長庚醫院因胰臟癌病逝,享壽63歲。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表示,胰臟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患者自身難以覺察胰臟異常。然而,有研究顯示,50歲以後得到糖尿病、血糖波動大、體重下降的糖友要注意,未來3年

  • 2024-03-21 16:52

    王世雄胰臟癌逝》60歲以上好發 若發生長期劇痛應警覺

    相關新聞請見曾赴中換肝不敵胰臟癌 63歲前立委王世雄病逝高雄長庚葉立斌/核稿編輯前立委王世雄今(21)日傳出於20日晚間因胰臟癌過世,享壽63歲。王世雄為「國民黨南霸天」前高雄市長王玉雲的兒子,曾任職兩任立委,後來淡出政壇從商,當上公司負責人卻曾因欠稅遭拘提管收,一生大起大落。

  • 2024-03-09 13:20

    作家小彤胰頭腫瘤》癌王難發現 醫:這顏色糞便要小心

    沈莉馨/核稿編輯兩性作家小彤日前因黃疸急診住院,檢查發現胰頭處有2.3公分的腫瘤,今(9日)確診為惡性。中醫大附醫內科部消化系主治醫師莊世杰指出,7成左右的胰臟癌好發在胰臟的頭部,早期的胰臟癌幾乎沒有症狀,而有症狀時,多已進展到中晚期,常見全身無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痛、黃疸,而總膽管嚴重阻塞甚

  • 2024-03-05 16:42

    20歲男暴瘦10公斤 超音波一查為良性「胰臟內副脾臟」

    葉立斌/核稿編輯胰臟腫瘤百百種!然而,一名20多歲男子因左上腹不舒服、食慾差,擔憂罹患「癌王」胰臟癌,暴瘦10公斤就醫,經腹部超音波驚見胰臟處有疑似陰影,可是做了斷層掃描CT又查不出結果,直到做胰臟內視鏡超音波檢查,才發現胰臟尾部有2公分腫瘤,切片檢查是種罕見的 「胰臟內副脾臟」為良性腫瘤。

  • 2024-03-04 13:46

    癌王胰臟癌治療露新曙光 國衛院與高醫發現2藥齊用有效

    胰臟癌又稱為「沉默癌王」,罹患率與死亡率幾乎一樣。國家衛生研究院與高雄醫學大學合作,經細胞及小鼠實驗最新發現,使用MEK抑制劑與WNT抑制劑,可有效抑制帶有RNF43基因變異的胰臟癌細胞生長,為治療困境帶來新曙光。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洪文俊表示,臨床統計發現大約有6%至10%的胰臟癌病

  • 2024-01-23 20:26

    健康網》有機會提早揪出「癌王」! 美新研究模型可多篩出3.5倍患者

    沈莉馨/核稿編輯胰臟癌為不易早期診斷、治癒的疾病,因此被稱「癌王」。前美國芝加哥榮民醫院心臓加䕶病房主任謝安民指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最新研究模型有望提早揪出胰臟癌!該研究將患有胰腺管癌及未罹癌者,利用數據分析製作模型,模型顯示出,相較於目前的篩檢方法,其能偵查3.5倍多的癌症患者,且在診斷前6-18

  • 2023-12-07 18:32

    北榮重粒子中心治療達百例 「癌王」胰臟癌病人現生機

    台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今年5月15日啟用,截至12月5日為止,半年內已完成100例病人治療,原本被認為無法治療的胰臟癌,經過化療、重粒子治療後,可以手術切除。北榮院長陳威明表示,醫院不惜營運虧損籌建重粒子治療,看到重症病人的康復,一切都值得了,因為病人的生命是無價的。

  • 2023-11-10 10:20

    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 肺癌首度登上國人癌症發生榜首

    衛福部國健署今日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21年台灣新發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較2020年減少217人,平均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則與前一年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蟬聯15年榜首的大腸癌不再是癌王,首位由肺癌摘下,是肺癌發生率首度登上第1名。

  • 2023-11-07 05:30

    揪出胰臟癌 台大開發AI輔助系統

    台大醫師廖偉智與台大數學系教授王偉仲開發世界首創的人工智慧(AI)胰臟癌輔助偵測系統「PANCREASaver®助胰見®」可偵測到小於2公分的胰臟腫瘤,大幅提高患者存活率,並於7月獲食藥署醫材許可證。可偵測小於2公分腫瘤國科會自2016年起推動「科研成果創業計畫」,迄今已累積逾5百組新創團隊參與,國

  • 2023-10-25 17:16

    健康網》「癌王」胰臟癌早期難察覺 醫授3招保胰臟健康

    胰臟和肝臟一樣是「沉默的器官」,少有人能及時察覺胰臟健康出狀況,桃園鴻林診所腸胃科醫師鄭泓志指出,胰臟是唯一掌控身體內外分泌的器官。若出現胰臟癌,因早期沒有明顯徵兆,在確診時通常已是晚期,因此胰臟癌也有「癌王」之稱。想要胰臟健康,可以多攝取全穀類、蔬果和低脂蛋白、避免高糖高油並戒除吸菸和酗酒的習慣。

  • 2023-08-28 16:41

    台灣首例胰臟癌重粒子治療 不到1個月看不見腫瘤可動刀

    「癌王」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74歲李先生發現罹病時,已是晚期不適合手術,但經重粒子治療不到1個月,腫瘤由4公分縮小到幾乎看不見,後續搭配11小時的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恢復良好,成為醫療團隊口中的「奇蹟」,是國內首例重粒子治療胰臟癌,也是全球第2例重粒子搭配手術切除個案。

  • 2023-06-26 12:52

    癌王「胰臟癌」治療新曙光! 國衛院研發零毒性抗體

    癌王「胰臟癌」治療露出新曙光!胰腺癌是胰臟癌大宗,國家衛生研究院發現,胰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胞外熱休克蛋白90α(eHSP90α)含量較健康者高出100倍,在腫瘤纖維化及惡病質扮演重要角色,已開發出可中和的零毒性抗體,並經動物實驗印證抑癌效果,預計今年底前完成技轉,期盼2年內進入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