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華視前董座趙雅麗病逝》「癌王」8危險因子:高油高糖上榜
賴以潔/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華視、公視前任董事長兼作家趙雅麗21日與世長辭,兒女今(25日)在臉書發出訃聞,透露她去年11月起便和胰臟癌對抗,努力抗戰直到最後一刻。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雖然造成胰臟癌確切原因至今未明,但已有些研究顯示可能的相關因子,像是:60歲以上、遺傳家族史、糖尿病、慢性胰臟炎、菸酒、吃肉或高糖高脂肪食物、長期接觸化學藥品且男性高於女性。
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胰臟癌有「癌王」之稱,因其惡性度高,早期不易被發現,及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往往診斷時,已是晚期或轉移,且預後不佳。因此必須提高警覺,注意出現可能相關症狀,及早就醫。
依病灶部位有不同症狀
台灣癌症基金會進一步說明,胰臟癌早期沒有什麼症狀,直到腫瘤漸漸增大,就會開始出現上腹痛、背痛、黃疸、體重減輕,及下痢等症狀。會因為腫瘤生長的部位而有些差異。若在胰臟「頭部」,75%都會呈現黃疸:如眼睛鞏膜、皮膚變黃、尿液呈現茶色、糞便顏色變淡,皮膚發癢,甚至發燒、畏寒之症狀。
若是在胰臟「頸部及尾部」,通常會出現上腹痛及背痛,且可能癌細胞侵犯到上腹部的神經叢,會有持續的上腹痛,有時身體必須向前傾彎著腰,才能舒緩疼痛,若是躺平反而加劇,甚至無時無刻都感覺疼痛。另外還有腹脹或噁心感,以及食慾減退。
若癌細胞阻塞主胰管,消化外分泌激素不足,就會消化不良,慢性下痢及體重減輕。若腫瘤侵犯橫結腸繫膜組織,就會導致結腸蠕動變差,而加劇腹脹感及嘔吐症狀,另因腫瘤生長快速消耗更多的營養,體重會快速減輕。
重男輕女 有家族史要當心
造成胰臟癌的確切原因至今仍未明,但已有些研究報告顯示可能的相關危險因子:
●年齡:胰臟癌的發生年齡多在60歲以上。
●性別:男性較高於女性。
●遺傳家族史:有胰臟癌家族史,發生胰臟癌的機率較高。另外如BRCA1/2基因突變,MLH1/MSH6基因變異的Lynch症候群(遺傳性非瘜肉病性結腸直腸癌,HNPCC),罹癌風險相對增加。
●糖尿病:可能有機會增加,但尚未被完全證實。
●抽菸與飲酒:吸菸者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較高,而長期或過量飲酒常會導致慢性胰臟炎,相對也增加胰臟癌的風險。
●飲食習慣:攝食肉類或高糖、高脂肪的食物。
●化學藥品:長期接觸石油或其他化學溶劑。
●慢性胰臟炎。
手術切除仍是首要治療方式
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胰臟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依照期別、個人身體健康狀況,採行的治療方式與藥物可能不盡相同。依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指引(NCCN)建議,手術切除腫瘤仍是首要方式,之後再給予輔助性治療,如化療。若病程進展到晚期、無法手術者,可給予標靶及免疫治療,或參與臨床試驗。
完成療程後,需定期追蹤,包括抽血,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影像等檢查。若有復發或遠端轉移,則依其部位與腫瘤大小,決定治療方式。首要仍需評估病人的體力與營養狀況,是否可承受治療的副作用。若否,治療照護目標則為控制症狀,促進舒適為主。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