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癌細胞竟藏「發電機」 科學家破解小細胞肺癌致命秘密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肺癌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其中小細胞肺癌更有「癌王」之稱,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出現擴散,存活期不到一年。台大醫院今(12日)發表突破性研究,發現小細胞肺癌的癌細胞具備「自主發電」能力,若能「斷電」,就能抑制腫瘤惡化與轉移。
這項突破性研究近日登上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由台大醫院外科部教授陳晉興的研究團隊參與跨國研究計畫,台大醫學系校友、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the Francis Crick Institute)博士李力恩實驗室領軍,研究團隊橫跨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醫學院、丹納法柏癌症中心、德州西南醫學中心等。
陳晉興形容「一般癌細胞就像汽車,需要燃料才能運行,斷油、斷電是抑制癌細胞擴散的方式,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小細胞肺癌『自帶太陽能板』能自主發電,因此更具侵略性,也更難治療!」
陳晉興解釋,小細胞肺癌由兩種細胞組成,分別是神經內分泌細胞(NE細胞)和非神經內分泌細胞(non-NE細胞)。研究發現,NE細胞能自己「發電」,就像大腦細胞一樣,會發出訊號讓腫瘤不斷惡化;而non-NE細胞則像後勤補給站,負責提供養分,幫助腫瘤生長。這兩種細胞相互配合,使得癌細胞即使不依賴外部刺激,仍能快速擴散轉移。
李力恩補充,小細胞肺癌屬於神經內分泌瘤,與一般癌症不同,它具有類似神經細胞的特性。當癌細胞變得更具侵略性時,通常會出現「神經內分泌分化」,這讓研究團隊開始懷疑,癌細胞的電活動可能是腫瘤惡化的關鍵因素。
團隊進一步實驗證實,這種癌細胞確實能自主發電,無論在培養皿或腫瘤組織中,都能觀察到電信號。李力恩說,團隊甚至利用能抑制神經電活動的「河豚毒素」來阻斷癌細胞的發電功能,結果顯示,電活性受抑制後,癌細胞存活能力下降,動物實驗中腫瘤轉移減少,且小鼠存活時間延長。團隊也推測,高度惡性的小細胞肺癌與其他高轉移性癌症可能有潛在的共通之處,或許可以為所有其他癌症的研究指路。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這是首度證明電活動會直接導致腫瘤惡化,對癌症研究來說是重大突破。他也提到,台灣早期的毒物研究起源於台大醫學院,當時主要研究蛇毒,後來發現蛇毒可以應用於藥物開發,如麻醉藥和肌肉鬆弛劑,像是研究團隊運用河豚毒素來阻斷癌細胞發電,這樣的研究成果,未來可為新藥開發帶來重大影響,甚至開創新的抗癌療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