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9-28 14:55
健康網》中風翁連續5年喘不停 醫放「這根」一次解決大患
沈莉馨/核稿編輯7旬中風老翁,連續4、5年每天時常喘個不停,這次喘到送醫急診,住院中就算給氧氣還是很喘,但是X光沒有明顯的肺炎,血氧也沒有減少,醫師蘇一峰仔細觀察,結果只花了兩分鐘就找到禍首,原來是患者下巴短舌頭後倒阻塞呼吸道,鼻咽喉呼吸管(Nasopharyngeal airway)一放進去,病人
-
2024-09-06 11:27
救命利器納健保! 9月起兩大醫材助病人省86萬
中央健康保險署今(6日)宣布,從9月1日起,兩項重要醫療器材「皮下植入式心律去顫器」和「充電式深層腦部刺激器」正式納入健保給付,健保預計每年挹注7650萬點(每點約0.9元)、相當於近7千萬元,病人最高可省下約86萬元的醫療費。健保署說明,心律去顫器可預防心臟驟停,早在2003年就納入健保給付,不過
-
2024-08-09 09:41
急診、住院塞爆 彰基拚48小時內有床位 成效全國第一
在全國急診壅塞,住院無法安排,甚至連輪椅都要拿來當病床的情況下,彰化基督教醫院卻達成病人在48小時內有床位的高效率,彰基總院長陳穆寬指出,靠的是全院實施一連串協調、簡化出入院程序、做好輕重症分流與下轉,在今年5至7月的急診大壅塞中,仍能保持靈活的急救量能與調度。
-
2024-07-28 18:57
健康網》五月天石頭腰椎滑脫 患者常走一下就要休息
相關新聞請見五月天出事了!石頭身體出狀況暫停演出 唱片公司回應了葉立斌/核稿編輯五月天團員吉他手石頭,今(28)日傳出因為被醫師診斷為「腰椎滑脫」,須停止舞台活動,進行治療與靜養;隨後部分場次的演唱會,石頭將不會上台。對於石頭身體出狀況,相信音樂回應:「現在依醫生指示治療休養中,謝謝大家關心。」
-
2024-06-21 05:30
不要怕 氣切有助病人與照顧者
79歲的紀伯伯車禍後腦出血住院接受觀察治療。因為他本身有中風的病史且經常有嗆咳的狀況,入院後發生吸入性肺炎之後,又呼吸衰竭,經氣管內管插管後送至加護病房。因紀伯伯年紀大又曾經中風,氣管內管拔管後有再次呼吸衰竭、再次插管的風險,因此家屬開始考慮醫師跟他們溝通過的氣切手術。
-
2024-06-09 21:44
食不下嚥! 腸癌術後與老公吵架 醫:少對患者說「這句話」
劉力仁/核稿編輯50多歲女性於大腸癌術後與先生發生爭執,先生認為癌症已經切除乾淨,應該吃點東西加速康復。但買了湯回來,太太卻只吃一口就作罷。不僅如此,患者妹妹來探病時也因同樣情形而吵架。醫師表示,對於接受消化道手術者說「多吃一點會恢復的比較快」,可能會瞬間讓患者抓狂;通常住院期間,院方都會給予營養針
-
2024-04-21 16:50
健康網》護師問「你是病人的誰」有原因 醫:別為難
葉立斌/核稿編輯確認ICU探訪者的身分是護理師的職責,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分享,一位中年女性用大到加護病房值班室都聽得到的音量,質問護理師「為什麼每天都要問相同的問題」。陳志金呼籲,「你有你的難為,也別去為難護理師的工作。」
-
2024-03-31 12:10
健康網》人好好的怎麼會越醫越差? 陳志金揭背後原因
葉立斌/核稿編輯不少人會疑問「人好好的送進醫院,怎麼會越醫越差?」認為病人變差就是醫療人員的錯。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表示,家屬有很多「不過就是…怎麼會…」的疑問,往往是他們都缺乏疾病本身和疾病的自然進程觀念,導致家屬與醫療人員因疾病認知落差。但民眾有這樣的想法是難免。因此醫病的共同敵
-
2024-02-03 05:30
年菜吃喝馬上胖? 醫教減痰濕「養瘦」撇步
農曆新年將至,不少病人對於「每逢佳節胖三斤」的魔咒感到壓力山大,苦惱該如何在滿桌山珍海味的年菜佳餚與體重控制間取捨。其實只要掌握正確的飲食順序與聰明擇食也能輕鬆「養瘦」,不但能在春節假期開心享受美食,也可降低囤積體脂肪的負擔。清代名醫朱丹溪:「肥白人多痰濕」。中醫觀點中的痰濕相當於「脂肪」,且肥胖之
-
2023-12-22 18:28
記錄「東馬」10年蛻變 台東馬偕醫院院長王功亮退任前出書
台東馬偕醫院院長王功亮到台東服務10年,在退任前出版新書「醫心」,紀錄成長和行醫過程,以及東馬如何從資源短缺的匱乏,發展至成有能力守護台東人的一個高度。這本書是由作家齊萱以台東人及病人的角度出發,歷時二年採訪籌備,終於撰寫成書「醫心」,今天下午舉行新書發表及簽書會。現場來了許多支持此書的人,有縣長饒
-
2023-12-20 10:51
氣溫驟降注意保暖 也要留意「冬季憂鬱症」纏身
近日氣溫驟降,可能讓人感到情緒低落、悲傷、失眠、或疲憊,如果症狀持續兩週以上,就要小心是否罹患「季節性情緒疾患」,或稱「冬季憂鬱症」。苗栗市福苗診所身心科醫師劉佑閿指出,「冬季憂鬱症」若未改善,除了影響生活,嚴重恐導致有輕生的想法,釀成憾事發生,建議可至身心科門診進行評估,幫助找回心理的平衡點。
-
2023-12-07 14:31
「開刀」同時還能追劇 子宮瘤無痛「割」
43歲的許小姐長期經血量大,甚至出現貧血和頭暈症狀,求診於安南醫院婦產科,主任蔡士偉檢查發現,許女的子宮肌瘤壓迫內膜腔,考慮到她可能想懷孕,決定採用無創的海芙刀消除子宮肌瘤治療,以超音波產生熱能照射「割」腫瘤的海芙刀(HIFU),不僅不用麻醉,治療過程還可以滑手機、追劇。
-
2023-12-06 05:30
惡性腦中風搶救 考驗病家、醫護
這次從心臟科轉來的病人是一位76歲的女性,在進行心律不整的電燒手術中出現意外,左心室破裂出血,緊急由外科進去將充血的心包膜切開,並且縫合破洞,然而時間緊急到還沒有上麻醉就心臟停止,不得不一邊做心肺復甦術,一邊用葉克膜體外循環,雖然心跳、血壓有回來,但是停止時間將近20分鐘,缺氧、缺血的腦傷嚴重度有待
-
2023-12-05 17:25
台大醫推海扶刀臨床試驗 深度消融腫瘤減緩癌末疼痛
胰臟癌首度擠進台灣十大癌症排行榜,因死亡率高且不易早期診治而被稱為「癌王」,尤其晚期患者飽受疼痛折磨,臨床上不乏因疼痛失去求生意志的個案。台大醫院今(5日)舉行「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聚焦超音波治療室」揭牌儀式,並宣布推動國內首個海扶刀臨床試驗,針對胰臟癌、腹腔腫瘤患者預計收案約30人,盼改善患者疼
-
2023-11-28 05:30
強迫症竟想挖眼球 rTMS治療成功阻自傷
30歲的鄭先生是強迫症患者,平時有撕扯衣物、啃咬雙手等行為,甚至出現挖眼球等想法,藥物治療效果不彰。經執行重複穿顱磁刺激術(rTMS)療程,患者啃咬雙手情形大幅下降,也打消想挖眼自傷的念頭,定期回診追蹤。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李嘉富指出,強迫症可分為強迫思維、重複行為兩大類,強迫思維指不斷重複出
-
2023-11-13 13:52
罕病團體提6大建言 盼加速罕藥給付
罕見疾病基金會、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今(13日)發布「罕見疾病創新治療及藥物給付建言書」,指出自二代健保實施後,罕藥平均通過給付由一代健保的5.2個月暴增到29.9個月,給付率從86.8%下降到52.7%,呼籲應加速罕藥給付,不要讓患者錯過黃金治療期。
-
2023-11-07 14:08
健保12月起擴大給付6癌藥 病人最高一年可省319萬
衛福部健保署今日公布預計12月起將擴增給付或新增收載9項藥品,其中6款是癌藥,病人每年可省下62萬元至319萬元不等,且頭頸癌、肺鱗癌、乳癌擴大支付範圍,可望有更多年輕病友受益,β重型海洋性貧血、菜瓜布肺、異位性皮膚炎用藥也放寬支付,每項藥品每年受惠15人至1300人,預估未來5年平均財務衝擊約22
-
2023-11-02 16:36
重粒子治癌病人今年估逾百位 北榮升級癌症資源中心啟用
健保持續新增給付癌症新藥,各醫院也升級對於癌症患者的照顧資源,台北榮總今日上午舉行「癌症資源中心捐贈暨揭牌啟用儀式」,提供相關諮詢與病友紓壓空間。北榮院長陳威明也提到,今年5月開幕的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預計到今年底可望服務超過100位病人。
-
2023-11-02 13:24
62歲女罹癌9線治療都無效 CAR-T療程1個月癌細胞全消失
一名62歲女性罹患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胸部、腹部嚴重積水,經過多達9線治療都無效,過去碰到這種情況通常束手無策,只能宣告放棄,但患者自費使用CAR-T細胞免疫治療後,短短1個月癌細胞全數殲滅,讓醫療團隊十分振奮。該名病人的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醫師黃泰中表示,這
-
2023-10-24 17:51
助病友吃得順、吞得好 花蓮慈院咀嚼吞嚥健康中心啟動
花蓮慈濟醫院幫助許多因年長、腦中風、腦傷或頭頸癌等導致咀嚼吞嚥困難的病人獲得改善,今天特別選在敬老重陽節隔日舉行「咀嚼吞嚥健康中心(Interprofessional Swallowing Center)」啟動儀式,希望透過跨領域專業團隊合作,幫助咀嚼吞嚥障礙的長者與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