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 2024-04-14 16:24

    健康網》2-3%寶寶對牛奶過敏! 醫:6個月內新生兒要注意

    葉立斌/核稿編輯嬰兒的主食不是母乳就是牛奶,不過6個月內大的寶寶有約2-3%對牛奶過敏,新樓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賴馥蘋指出,牛奶過敏的寶寶可能會有急性蕁麻疹、或在6-72小時後才有症狀,出現嚴重溢吐奶、異位性皮膚炎等情況,不過好消息是,隨著年紀增長、腸胃免疫系統更健全,約9成的孩子在6歲前會不藥而癒。

  • 2024-04-13 15:08

    健康網》母乳不足擔心寶貝吃不飽? 醫:4食物助發奶

    沈莉馨/核稿編輯媽媽們都希望能透過哺餵母乳跟寶寶培養感情,並確保寶寶獲得充足營養,但並不是每個媽咪都能順利分泌充足的母乳,婦產科醫師張瑜芹指出,母乳的組成為95%的水分加上5%的蛋白質,所以可助發乳的食物多半為高蛋白的湯湯水水。可將燕麥、芝麻、豆製品等高蛋白食材製成湯或粥,確保水分的攝取。

  • 2024-02-29 12:06

    健康網》產後媽媽抱著新生兒 有助哺乳更順利

    葉立斌/核稿編輯有過生育經驗的女性應該還記得這一幕:生下孩子後,醫護人員將寶寶放在媽媽胸前。這是「產後母嬰即刻肌膚接觸」,除了可以促進親子關係以外,也能使寶寶更穩定。國健署孕產婦關懷網站說明,寶寶一出生,經醫師評估,母嬰健康狀況良好,醫護人員會將寶寶放在媽媽胸前,沒有包布或衣服的隔閡,直接與媽媽的肌

  • 2024-02-02 13:32

    健康網》對抗致死大魔王! 醫:9招預防40%癌症

    沈莉馨/核稿編輯癌症已連續41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首位,據2022年國健署統計,癌症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24.9%,不僅如此,全球也共有近1千萬人因癌症死亡。其實癌症是可預防的!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遵守9大原則,包含避免吸菸、健康飲食、多餵母乳、避免曝曬、接種

  • 2024-01-23 11:04

    產婦「石頭奶」難親自哺乳 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協助

    新竹林小姐想要親自給寶寶餵母奶,但是偏偏從產後第3天起,雙側乳房就腫脹不適,且越來越不舒服,甚至連雙側腋下都腫脹不已,乳房的脹痛感讓她不敢自己擠出奶水,不知如何是好。求診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小兒部諮詢後,經醫師指導用水擠出奶水,並搭配教導可以改善乳暈水腫的反向施壓法以及乳房淋巴按摩,林小姐返

  • 2023-12-20 19:21

    健康網》嬰兒便秘「自主進食」無法解! 營養師授5招心法

    沈莉馨/核稿編輯寶寶自主進食(Baby-led weaning,BLW)好處多多,包括孩子日後較不會偏挑食,對蔬菜水果接受度更高。但對此,營養師蘇妍臣在臉書專頁「蘇妍臣營養師-侗食」發文指出,BLW只是種飲食方式,仍無法預防兒童因副食品「便秘」的問題;要預防兒童便秘只有5招心法,包含母乳、添加油脂(

  • 2023-10-16 15:31

    6月大女嬰異位性皮膚炎脫皮有水泡 救搔癢肌靠這招

    1名6個月大女嬰,右腳大拇趾關節處紅腫且有水泡滲出液、右手腕也佈滿脫皮紅疹與小水泡。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醫師問診發現女嬰母親也有長期慢性皮膚癢疹,研判寶寶是異位性皮膚炎,建議原有類固醇藥膏治療外,要與保濕乳液一起使用,且每日執行濕敷療法。1週後,寶寶皮膚改善,水泡縮小無滲出液、脫皮紅疹部位也好轉。

  • 2023-09-24 20:55

    健康網》孕期調整飲食防孩子過敏 醫:沒證據顯示有效

    許多孕婦會食用部分營養品、調整飲食,防止小孩過敏性體質,對此,耳鼻喉科診所醫師曾家承引述《GINA 2023最新指引-初級預防氣喘》提到,目前沒有任何醫學證據顯示飲食調整有效,但有研究指出,患有氣喘的婦女在懷孕及備孕時,保持足夠維生素D,或許能減少孩童早年喘鳴風險,不過更重要的是,應避免接觸香菸,並

  • 2023-08-19 17:51

    健康網》乳腺炎餵母乳好痛苦! 中醫授「最佳按摩位置」助排乳

    剛出生的寶寶多以母乳為營養來源,然而部分媽媽因乳腺炎在餵哺母乳上有所困難,該如何預防或減輕?對此,中醫師表示,最佳的按摩位置是乳暈,使前端乳汁盡速排出,後端硬塊才可慢慢散去。除按摩助排乳外,定期排空乳汁也很重要,哺乳與擠乳前,可先溫敷硬塊處,使凝結阻塞的乳汁脂肪軟化,以利排空。此外,2餐餵食間,對乳

  • 2023-05-12 11:01

    新手媽搭捷運哺乳竟被多嘴「衣服遮好」! 國健署:禁止可罰最高3萬元

    施小姐是兩個孩子的媽,哺乳期間都是親餵母乳,有次搭捷運因為寶寶肚子餓哭鬧,就直接在位子上哺餵母乳,突然有位媽媽對她說:「衣服要遮好,旁邊的人都在看妳。」當下讓她覺得很錯愕;國民健康署指出,早有法律規定不得禁止媽媽在公開場所哺乳,否則可罰禁止者6千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鍰。

  • 2022-12-17 05:30

    室外口罩令鬆綁 帶小寶寶出門 遮罩娃娃車有感防疫

    12月初政府解除口罩禁令,在室外通風場所不再強制要求配戴口罩,對此,許多家長也產生不安。原本2歲以下的幼兒因呼吸道相對較狹小、尚未發育完全,不適合配戴口罩,若在疫情無法完全控制的情況下解除口罩禁令,嬰幼兒是否因此增加感染風險?幼兒若外出長期配戴口罩可能造成活動時氧氣不足,因為其呼吸道較細小及耗氧量較

  • 2022-12-06 10:23

    健康網》母乳該親餵或瓶餵? 醫:可參考「這條件」

    剛生完孩子,餵母乳該親自哺乳,還是裝奶瓶餵比較好?母乳顧問兼兒科醫師張淳翔指出,雖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依據自身個性與生活型態,決定較方便、舒服的方式。通常會根據有無後援給出建議,若無後援則建議親餵,否則恐因忙碌而導致「塞奶」情況發生。張淳翔在臉書粉專「母乳顧問 兒科醫師 張淳翔」發文表示,許多剛生完的

  • 2022-09-20 14:04

    基改母乳寡糖 擬開放醫用嬰兒奶粉使用

    「岩藻糖基乳糖」是人乳寡糖中的一種,除了母乳以外,目前已可利用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菌株發酵生產,食藥署今預告修正「以基因改造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發酵生產之食品原料2′-岩藻糖基乳糖」使用範圍,將此食品原料允許使用在「特殊醫療用途嬰兒配方食品」當中。食藥署預估,若順利蒐集各方意見

  • 2022-08-25 15:22

    健康網》擔心寶寶吃不夠? 發奶訣竅大公開

    擔心寶寶吃不夠?母乳不足?營養師指出,可從觀察寶寶大小便、睡眠狀況、體重及喝奶次數推估寶寶有無吃飽。另外,也列舉出4種發奶食品(青木瓜、椰棗、茴香、葫蘆巴)與5種幫助提升母乳量的方式,包含盡早開始、頻率調整、餵奶姿勢、充分休息、不宜菸酒等。

  • 2022-08-04 17:29

    謠言終結站》哺餵母乳讓寶寶蛀牙? 國健署:與蛀牙無關還有好處

    很多媽媽擔心母乳中含有乳糖,哺餵母乳會造成寶寶蛀牙;對此,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表示,根據醫學文獻研究結果,長期哺餵母乳並不會造成蛀牙,反而還可以減少咬合不正,顏面肌肉發展不全,避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國健署指出,寶寶蛀牙有六大成因:1、糖分的攝取,但影響因素是牙齒暴露在糖分下的頻率,不是所接受的糖分總量

  • 2022-07-25 14:39

    健康網》奶水不足還塞奶? 營養師分享6種發奶食物

    據國健署資料顯示,母乳依國際實證研究,能降低寶寶腸胃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及中耳炎的機會,也會減少兒童期糖尿病機率與過敏問題,不過許多親餵的媽媽最擔心的就是塞奶、石頭奶。營養師張語希對此在臉書粉專「營養師 張語希」分享,6種發奶食物,不僅可增加奶量,還可有助乳腺暢通。

  • 2022-07-22 09:55

    健康網》哺乳要觀察吞嚥頻率 國健署:「無效吸吮」恐致水泡、破皮

    哺乳常會讓媽媽們頭痛不已,國健署指出,要分辨孩子是否為「有效吸吮」,否則若是「無效吸吮」恐讓媽媽的乳頭疼痛、水泡、破皮,寶寶也吸不到充足奶水,建議可從吸吮、吞嚥、呼吸頻率判斷。國健署在臉書專頁「孕產婦關懷粉絲團」及網站發文表示,嬰幼兒良好的吸吮是成功哺餵母乳最重要的關鍵因素,當寶寶無法有效吸吮,除了

  • 2022-06-11 05:30

    媽媽確診免驚 寶寶喝母乳可獲抗體

    20歲許小姐日前因陣痛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待產,完全沒有症狀的她卻在入院PCR採檢時檢出陽性,為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確診病例,在產科醫護人員全套防護裝備下順利生產,隨後轉入專責病房。許小姐確診後了解到寶寶可以藉由母乳獲得媽媽體內的COVID-19抗體,間接得到保護,因此由專人將母

  • 2022-06-10 09:39

    確診產婦哺餵母乳 可帶給寶寶隱形保護

    20歲許小姐日前因陣痛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待產,完全沒有症狀的她卻在入院PCR採檢時陽性確診,並於產科醫護全套防護裝備下順利生下1名男寶寶,隨後轉入專責病房。許小姐生產前原沒有哺餵母乳的打算,然而確診後聽了哺乳衛教,她了解到寶寶可以藉由母乳獲得媽媽體內的新冠肺炎抗體,間接得到保護,因此轉念開始擠乳,由專

  • 2022-05-29 21:06

    健康網》母乳分3時間段 國健署:初乳藍色或綠色都正常

    奶水分泌是懷孕後,即開始運作的人體自然現象。國健署表示,乳汁成分可分為三個時間階段:分別為初乳、產後5-20天左右轉型乳或過渡乳、20天後的成熟乳。初乳顏色普遍發黃,但也可能是藍色、綠色或粉紅色,這都是正常的。國健署在臉書專頁「孕產婦關懷粉絲團」及網站發文表示,懷孕後身體會產生泌乳激素、催產素,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