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電刺激治療 尿失禁婦女重拾歡顏

2024/06/14 05:30

▲尿失禁患者常因為尿急、漏尿等症狀而不敢規劃旅行;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洪家佩)

文/洪家佩

一般人對於復健的印象大部分都停留在腦中風後,或是骨折以後才有需要的治療,其實復健的英文是Rehabilitation,以拉丁文拆解其字義,即是「使恢復健康」的意思,因此復健治療涵蓋的年齡層可以從剛出生的嬰兒一直到年長者,根據人生每一階段的轉變,在健康與功能上依照個人的需求提供對應的照護。

4名女性就有1人 曾有尿失禁困擾

婦女尿失禁是難以啟齒但發生率不低的泌尿系統問題。據統計,平均每4名女性,就有1人曾有尿失禁的困擾,可能發生的年齡層從20歲到90歲都有。尿失禁除了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之外,對於情緒、社交以及生活品質都影響甚鉅。

常有患者因為尿失禁不敢出門,因為光想到尿急感來襲,臨時要找廁所就有極大的心理壓力,或是擔心身體有異味而影響人際互動,也有患者因為不敢出力而減少運動。尿失禁有不同的分型,舉例來說如應力性尿失禁是指在咳嗽、大笑或身體出力時出現尿液不自主漏出的現象。比較容易發生的族群包含了年紀較大、懷孕和分娩後、肥胖、常負重活動以及罹患骨盆底肌肉受損相關的其他疾病導致。

骨盆底肌肉是位於骨盆底部的深層肌肉,像是我們身體的地基,支撐托付著我們身體的臟器,穩定我們的核心。對於尿失禁的治療會建議患者進行骨盆底肌肉的強化,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凱格爾運動,然而大部分的病人除了無法持之以恆地運動之外,最常見的問題是根本沒有運動到正確的骨盆底肌肉,導致成效不彰。因此需透過專門的復健科醫師與治療師指導與監測,並加上儀器的生理回饋、電刺激治療輔助,才能提供有效益的復健治療。

儀器生理回饋 提供有效益復健

所謂的生理回饋,是讓患者可在螢幕上看見,或用耳朵聽見聲音訊號,了解自己是否正確的經由骨盆底肌出力,而不是誤用其他肌肉代償,而電刺激治療則可以指引正確的骨盆底肌肉位置,尤其在患者力氣尚未改善前,輔助患者肌肉的收縮。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尿失禁的治療更為精準化,除了透過泌尿科與婦產科醫師的診斷之外,復健也能提供更有效益的治療,幫助患者重拾生活品質。

(作者為部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

▲透過復健運動以及生理回饋的電刺激治療,能夠精準地訓練骨盆底肌,改善尿失禁症狀,提升生活品質;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洪家佩)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