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聚寶盆》維持關節靈活度 換膝復健別偷懶

2023/10/08 05:30

▲患者換膝術後又能與朋友相約爬山;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王大翊)

文/王大翊

76歲周阿姨個性開朗活潑,原本每天上菜市場和菜販打交道是她最開心的事,等到晚上吃飽飯,總會和鄰居相約到附近公園散步,或是假日和朋友相約爬山。但近年因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使得她的活動受限,3年前醫師即建議應置換人工膝關節,但她看到周遭的朋友在術後不久又恢復到跛腳的狀態,讓她對於接受手術猶豫不決。

直到今年初,她的膝蓋痛到無法行走,每天只能關在家裡,生活大小事都需要家人幫忙,才決定接受右膝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為了早日回歸正常生活,周阿姨術後2週認真復健,一個月後能買菜、爬樓梯、逛街,順利終結宅婦生活。

許多病友因為擔心術後就開始運動,可能影響傷口癒合,反而延緩復原速度,所以不敢亂動。但其實此舉只會讓膝關節變得僵硬,導致關節弱化,增加日後跌倒和再次損傷的風險。由於術後初期一定會感到疼痛,假如不進行復健,可能會持續疼痛不適,且限制活動能力,像是行走、上下樓梯、彎腰等。

術後不敢動 恐造成植入物早期磨損

最重要的是,人工膝關節植入物通常有年限,假如不進行適當復健,可能會造成植入物早期磨損和損傷,必須再次接受手術治療。

因此,通常術後1週內,只要經由醫師評估,就能開始做復健。但有些病人會抱怨:「開始復健後,卻出現暫時性的疼痛和腫脹,這是正常現象嗎?」其實術後患部出現疼痛、腫脹、僵硬、瘀血、頭暈、短暫發燒,都可視為「正常的不舒服」,唯獨出現傷口紅腫擴散、有不正常的分泌物、異常腫脹、持續發燒不退、患肢異常無力超過一天等狀況,代表可能出現感染、異常出血,就需要立刻赴醫檢查。

核心肌力不足 可穿外骨骼機器人復健

由於周阿姨有肌力與核心不足等問題,透過穿著外骨骼機器人增加患側承重,慢慢進行完整動態動作,再搭配弓箭步、倒退走、拿水柱螃蟹走、上下階梯等運動,誘發核心與相關肌群動態穩定,並整合上下肢功能,加上積極復健,才能迅速恢復正常生活。

因每個人的症狀、體重、骨質密度、復健品質不同,復健時間長短需視整體健康狀況而定。良好的復健有助預防沾黏、維持關節靈活度,只要認真復健,通常術後2-4週都能走路、進行一般活動;術後3-6個月可以逐漸恢復爬山、跑步等較高強度的運動。若因疼痛而不進行復健,恐致患處結痂、攣縮、疼痛,反而限制置換膝關節的效果。

(作者為西園醫院骨科關節中心主任)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