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護師真情記事》從急診轉長照 曾于鳳照護失智老人23載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護理長曾于鳳從業多年,她回憶剛畢業6年職場在急診工作,卻因緣際會轉入長照,人生也從高壓快速環境,一下子變成慢速照護失智長輩,一待23年至今,練就觀察細微動作察覺需求,如拉褲頭是想上廁所等,在春節期間,機構仍24小時輪值,與同事共同照顧,並讓長輩「感受現實」。
曾于鳳說,護校畢業後踏入職場6年,一開始在急診醫療服務,邊工作邊進修台北健康護理大學長照所學歷,直到90年3月失智老人基金會開始「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受當時主管鼓勵而轉換跑道,才離開急診高壓快速的環境,走入長照體系並照顧失智長輩,一晃眼至今已23年。
曾于鳳回憶,當時20幾歲,原本個性較急,並有急診資歷,轉到養護中心反而要「慢下來」,護理專業不再是快速檢查病況,而是要觀察長輩需求、轉移注意力、情緒安撫、各種長照護理等,但從此生活不再緊張,並從照護過程中,慢慢察覺長輩個人特質。
失智症患者最大問題在於記憶,並產生對照護者的不信任乃至暴力行為等,曾于鳳也坦言,曾被失智長輩揮拳,當下心裡很受傷,後也慢慢調適,畢竟長輩已不清楚自己行為,可能只是突然想到不愉快的事情,在職訓練也不斷增進照顧技巧,失智症病程等。
照護失智長者需「分心」 觀察其需要並做因應
曾于鳳說,多年經驗下來,「照顧失智患者其實要分心!」一邊照護的同時,一邊需分散注意力,觀察長輩臉部表情或細微動作,從過程中慢慢了解每個人特性,包含什麼舉動代表生氣?什麼舉動是要上廁所等,如有的長輩很少走動卻突然站起來找出路,或是突然抓褲頭等,都有可能是要上廁所。
今年起,曾于鳳轉到基金會旗下新設的廣智住宿長照機構服務,春節期間養護中心亦有準備,「不希望長輩失智就什麼都不能做」,包含團圓飯、舞龍舞獅、戳戳樂、迎財神等,看見長輩臉上開心,最主要是讓長輩「有現實感」,平常照護及活動也不厭其煩重新自我介紹,說明年月日期,讓長輩不焦慮。
曾于鳳也感謝家人體諒工作,同事間更宛如家人共同照顧這群長輩。她也心疼,失智患者的照顧者非常辛苦,尤其是「老老照顧」,提醒一定要適時尋求支援,別單打獨鬥,其他家屬則需體諒,更盼台灣改善送長輩去機構就是不孝的觀念,因為機構反而有足夠人力,如照服員、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藥師、志工等,隨時提供服務與協助。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