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百年前台灣幾乎沒紅豆口味! 農糧署細說紅豆的故事

2023/09/18 07:32

農糧署表示,日治時期所傳入的今川燒正是現今台式車輪餅的原型,示意圖。(圖取自photoAC)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秋天天氣漸涼,許多民眾開始端起一碗碗熱騰騰的紅豆湯。農糧署分享,紅豆約於日治時期被引進台灣種植,當時價格昂貴又稀少。直到1960、1970年代,紅豆逐漸普及成家家戶戶都能得到的雜糧點心,如今還在不斷改良。而紅豆營養價值高,相較同為主食類的白米、小麥,膳食纖維高出許多,並且紅豆含鉀量高,對於消水腫也有良好效果。

1940年代 量少昂貴

農糧署在臉書專頁「鮮享農YA - 農糧署」發文指出,百年以前,紅豆在台灣幾乎不存在。紅豆約於日治時期引進台灣種植,將日本紅豆飲食文化傳入台灣,甚至有糕餅師傅開始販售今川燒 (今車輪餅原名)。紅豆零星分布於山地部落,面積僅約數百公頃,因春夏栽培期成長快,生產的紅豆顆粒較小,產量少、價格昂貴,一般家庭幾乎難以購得。

1960年代 生活普及

農糧署提到,直到1960年代,屏東利用二期水稻收穫後空檔,於秋冬播種試種成功後,才開啟經濟性栽培,產量大幅提升,開始外銷日本。紅豆也成為市井小民消費得起的雜糧,以紅豆為內餡的紅龜粿開始變得常見,取代以往以綠豆、花生為主的口味。

農糧署表示,紅豆於日治時期被引進台灣種植,當時昂貴又稀少,後經過經濟性栽培,及不斷改良,現今成為家家戶戶都可以輕鬆取得的雜糧點心。(資料照)

1970年代 風味多元

農糧署說明,1970年代後期是台灣紅豆的黃金年代,栽培面積達1.9萬公頃、產量高達3.7萬噸,也讓曾經高貴的紅豆料理,逐漸走進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紅豆在此時期除了應用於料理,也加工開發成為蜜紅豆、紅豆水、紅豆麵、紅豆湯或紅豆粥等調理包。

之後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的積極投入下,開發省工撒播及機械收穫,同時透過傳統育種及人工選拔培育出十多個品種,從早期的高雄5號、6號,到今日香濃的8號、顆粒大的9號以及產量高的高雄10號。持續提升品質風味,續寫台灣紅豆的風華故事。

紅豆膳食纖維高 還能消水腫

根據農業部食農教育資源整合平台資料,紅豆屬於高蛋白、低脂肪及高膳食纖維的高營養全榖類食品,蛋白質是白米的3倍、小麥的1.5倍、脂肪含量比白米與小麥低、膳食纖維含量卻比小麥或白米高出許多;在維生素含量方面,紅豆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B6及葉酸;而礦物質鉀、鈣、鎂、鐵、磷及鋅的含量也比白米或小麥要高出許多。

紅豆常作為消水腫的法寶,由於紅豆中的鉀離子含量較高,能幫助尿液中鈉離子排出,而鈉離子帶動多餘水分排掉,因此對於消水腫具有效用;而要控制鉀離子攝取量的洗腎患者或是服藥中的心臟病跟高血壓患者,則必須留意食用量。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