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3-13 21:21
健康網》膠囊變形、藥品發霉? 食藥署:先不藥
葉立斌/核稿編輯即便是合法取得的藥品,也可能因保存不當、製造品管疏漏、運送過程受損等因素而出現變質。食藥署在臉書專頁「藥博士 正藥說」發文指出,觀察到家中藥物出現:藥品變色、發霉;膠囊變形、變軟或破裂;澄清藥水變得混濁;藥膏變質、分離或有異味,應該先暫停服用,並諮詢專業藥師建議。
-
2025-02-08 16:04
健康網》膠囊及貼片劑怎麼用? 食藥署授安全攻略
葉立斌/核稿編輯膠囊劑是一種常見的藥品劑型,方便吞服且可以避免藥品氣味過於刺鼻,但常有民眾因吞嚥困難而自行將膠囊打開或咬破膠囊服用,這是非常不建議的服用方式。食藥署指出,由於膠囊的釋放速率和作用時間是經過設計,若打開膠囊服用則會影響藥品的藥效,像是「緩釋膠囊」會在較長時間內逐漸釋放藥品成分;而「腸溶
-
2025-02-04 05:30
膠囊剝開服用 恐致藥效不穩或過快釋放
藥物有很多種外型樣貌,其中「膠囊」是一種常見的藥物劑型,通常用於填充粉末、液體或顆粒藥物,外殼可以保護藥物免於潮濕和氧氣的影響,並且有助於給予精準劑量。膠囊通常由明膠或植物纖維素等材料製成,並分為硬膠囊和軟膠囊2種類型,硬膠囊外殼較為堅硬,而軟膠囊外殼則較柔軟、易崩裂。
-
2025-01-06 21:28
健康網》保健品膠囊拆開吃? 營養師:建議3面向評估
沈莉馨/核稿編輯許多保健品使用膠囊劑型,對於不會或不愛吞膠囊的人來說,可謂是一大困擾,究竟能否自行拆開膠囊服用?營養師林宜嬅建議,最好還是直接吞膠囊,若不得已者,可從3面向評估,先思考為何不吃膠囊,是會造成身體不適或不習慣吞,此時可改為其他劑型服用;或是無法改變,那麼就須思考膠囊殼本身是否有附加功能
-
2024-11-19 13:45
健康網》一堆人做錯! 糖漿、藥水「切勿」倒入洗手台
葉立斌/核稿編輯根據藥師公會統計,台灣每年丟棄大約193公噸的藥品,將近5億顆,其中以慢性病用藥居多,最大的原因是拿了藥卻不吃。食藥署署長莊聲宏表示,抗癌藥、抗生素、荷爾蒙、管制藥品,此類藥品稍有不慎,即可能造成環境危害,因此應拿到社區藥局,或醫療院所回收。糖漿、藥水等液體藥品,切勿倒入馬桶或水槽中
-
2024-11-12 13:50
健康網》膠囊主要成分為「明膠」 食藥署:大多都是葷的
葉立斌/核稿編輯隨著消費者飲食需求的多樣化,越來越多人關注藥品與保健食品中的成分是否符合自身的飲食禁忌。究竟膠囊是葷的還是素的?對此,食藥署在其臉書粉絲專頁「食用玩家-食藥署」發布解答,膠囊大多為動物性,主要成分為明膠,素食者可向藥師詢問是否有其他劑型可選。
-
2024-11-12 05:30
吞膠囊水喝不夠 女大生食道潰瘍
服藥配水勿少於200c.c!高雄22歲張姓女大生近日因胸口疼痛、持續打嗝,就醫檢查為食道潰瘍,細問才知女大生因治療青春痘,服用抗生素膠囊錠劑,服藥時喝水僅一、兩口,導致膠囊黏附在食道壁上引發黏膜發炎潰瘍。高雄阮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蕭偉成指出,藥物引起的食道炎或食道潰瘍,比較常見是服用「膠囊藥」時
-
2024-11-11 10:21
小心!女大生服藥只配2口水 膠囊黏食道害潰瘍
服藥時,水別喝太少!高雄22歲張姓女大生近日因胸口疼痛、持續打嗝就醫,醫師檢查病因是食道潰瘍,細問才知女大生近期因治療青春痘,服用診所開立的抗生素膠囊錠劑,服藥時都只喝1、2口水,水喝太少導致膠囊黏附在食道壁上,造成黏膜發炎、潰瘍。高雄阮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蕭偉成指出,藥物引起的食道炎或食道潰瘍
-
2024-08-26 12:01
健康網》向後仰吞膠囊超NG 一次看懂2行為不「藥」犯
葉立斌/核稿編輯許多人吃藥時,習慣將頭仰起,搭配水吞嚥,以為這樣不會卡在喉嚨?沈耿仲耳鼻喉科醫師沈耿仲表示,吞嚥主要是透過舌根後推力量,讓膠囊藥物擠壓到食道中,若是過度仰頭,反倒容易吞嚥困難,建議吃藥時,採正常平視或稍低頭的姿勢,喝水吞下膠囊。另外,吃膠囊藥時,千萬不要配太熱的水,以免藥物提早溶解,
-
2024-08-23 16:21
健康網》藥品保存大公開! 藥水不要進冰箱 吸入劑別放浴室
沈莉馨/核稿編輯面對琳瑯滿目的藥品劑型,到底應該如何保存?食藥署分享一些藥品保存方式,口服錠劑或膠囊,盡可能原包裝保存,若無標示日期,以領藥日為起的半年為期限;外用藥不建議分裝成小罐;眼用藥盡量在開封後1個月後丟棄;糖漿藥水不要放冰箱,若治療完還有剩一樣要丟掉;含有類固醇的乾粉吸入劑,不可以放在浴室
-
2024-06-22 19:44
健康網》膠囊是葷還是素? 食藥署:多為動物性 吃前先諮詢
沈莉馨/核稿編輯基於宗教因素、環保、道德或健康考量,茹素在現今社會越發盛行。素食者通常不食用任何動物類食品,也有些純素者是不吃乳製品和蛋類。但是,我們常吃的膠囊藥品,到底是葷還是素?為此,食藥署特別介紹素食者服用膠囊時需要注意的事項。膠囊大多為動物性
-
2024-06-01 12:36
健康網》膠囊錠劑用處大不同 食藥署:不可自行改變藥品結構
沈莉馨/核稿編輯為什麼每次就醫拿到的藥品,有些是膠囊、有些卻是藥錠?服用這些藥品時,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食藥署邀請臺灣大學藥學專業學院黃彥銘助理教授來解答疑惑。藥錠種類多 依特色分不同劑型黃彥銘助理教授指出,口服藥品會依藥品特性、吸收效果、口味刺激與否而設計成不同的劑型。錠劑是一般藥品最為常見的
-
2024-05-01 15:51
健康網》吞藥方式錯恐食道潰瘍! 醫教5招:每口配「這」毫升水
葉立斌/核稿編輯吃完藥,喉嚨「卡卡」?家醫科醫師廖文嘉提醒,服藥時喝太少水,容易使藥錠或膠囊黏在食道,刺激食道黏膜,導致發炎、潰瘍,因此整理5個吃藥小秘訣,包括:每口藥配100c.c.以上的水;服藥後不要馬上躺下;吃某些抗生素及鐵劑需額外攝取水分;尤其食道狹窄或食道肌肉收縮不良者,建議單顆服藥、增加
-
2023-12-27 15:00
騙大腦「吃飽了」內服振動膠囊有望治肥胖
當人們飽餐一頓時,胃會向大腦發出訊號,讓身體意識到是時候停止進食了。如今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可服用的震動膠囊來欺騙大腦「吃飽了」,未來有望提供一種微創且經濟高效的肥胖治療方法。據《Science》報導,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醫學工程師利用「大腦飽足訊號」原理,設計出能在胃內振動的可服用膠囊。這種振動會
-
2023-12-09 10:42
健康網》害怕吞藥? 食藥署教原則:錠劑抬頭、膠囊低頭
沈莉馨/核稿編輯不只小朋友,很多成年人也有「吞藥障礙」,食藥署在臉書專頁「藥博士 正藥說」科普,通常口服藥品可以區分為錠劑或是膠囊,錠劑可能遇水會溶,也較易下沉;而膠囊通常較輕,易浮於水面,建議服藥前先喝口水、下沉藥物選用後仰法吞嚥、上浮藥物則用低頭法來吞嚥,會比較好入口。
-
2023-10-31 13:30
健康網》藥品、保健品罐子內乾燥劑需要拿出來嗎?藥師解答
相信不少民眾都有注意過,某些保健食品或藥品裡有乾燥劑或棉花,那到底要不要拿出來?對此,藥師周本正在臉書專頁「小周藥師 周本正」發文表示,因台灣環境非常潮濕,若乾燥劑沒有拿出來,反而更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份,會使得藥品或保健食品更容易壞掉。另,周本正也補充,藥品拆封前,可以放到保存期限,但一旦拆封後,會
-
2023-07-25 14:06
過動症藥「思有得」溶離度不符規 11萬顆得回收
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天公布藥品回收警訊,「思有得持續性藥效膠囊」44毫克一批藥品因為溶離度檢驗不符合規格,因此需回收約11萬顆。「思有得持續性藥效膠囊」主成分為「Methylphenidate HCl」,適應是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持續性的藥效膠囊劑。回收原因是廠商主動通報一批號藥品在持續性安定性試驗
-
2023-07-05 15:50
糗!國產攝護腺癌藥外銷被發現「主成份未溶解」食藥署要求回收
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天公布藥品回收警訊,由美時化學製藥公司生產的「艾納脈軟膠囊40毫克」被國外醫院發現膠囊內有未溶解的主成份,甚至還有白色顆粒狀,與要求的規格不符,得回收一個批號的藥品。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說,這是國產藥外銷後,被國外醫院通報發現膠囊內有未溶解的主成份,因為膠囊的製作應該是要主成份全部溶解
-
2022-11-07 09:54
健康網》藥品五顏六色有害? 營養師:合規無虞
市面上的膠囊跟錠片呈現著五顏六色的花樣,您可能會納悶為何要把藥品塗上不同色彩,吃下這些色素會對影響身體健康嗎?營養師李嘉馨表示,膠囊或錠片添加色素是為了遮光,以及方便民眾區分藥品,劑量也在合法範圍內。李嘉馨在臉書粉專「營養師嘉馨 為健康加薪」發文指出,時常遇到民眾詢問,膠囊、錠片或是藥品不是在吃保健
-
2022-07-06 18:05
健康網》茹素者可服用膠囊嗎? 食藥署:可選擇植物性膠囊
素食者可吃膠囊嗎?或打開服用嗎?食藥署在臉書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表示,膠囊性藥品可能有其必要性,因此不建議自行打開服用,若茹素者有疑慮,可選擇植物性膠囊,或諮詢專業人員。食藥署解釋,常見的膠囊分為動物性膠囊及植物性膠囊,動物性膠囊的主要成分是俗稱吉利丁的明膠,由動物的結締組織中提煉而成;而植物性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