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1-29 12:18
試管嬰兒治療頻失敗 台大、中研院揭密:問題可能在腸道
台大醫院和中研院今(29日)發表突破性研究,發現不孕症女性的黃體素吸收問題,竟與腸道內的「無害梭菌」有關,這項研究揭開腸道菌叢如何影響黃體素代謝,為國際間首次發現特定腸道菌與不孕症的關聯,研究成果也在今年11月7日登上國際期刊《腸道微生物》(Gut Microbes)。
-
2024-07-27 16:51
國科會推超高齡精準再生醫療 7所學研醫秀新技術亮點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面對未來需求,國科會2022年起推動「超高齡社會之精準再生醫學啟航計畫」,今(27日)期中成果發表,有7大國內頂尖學研醫機構投入研發,如潛能幹細胞(iPSC)、異體細胞治療、基因修飾細胞、外泌體等新興再生醫療技術,盼引領下一波生技醫療產業發展。
-
2024-07-18 14:06
中研院首揭「鐵死亡觸發波」解密細胞生死 盼為癌症治療提新解方
胚胎發育過程中,為何同時伴隨大規模的細胞死亡,一直是科學未解之謎。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陳昇宏團隊,首度發現細胞「鐵死亡觸發波」扮演胚胎發育重要關鍵,如同骨牌效應般,觸發大規模細胞死亡,移除胚胎發育時期暫時性的細胞與組織;未來可進一步探討鐵死亡在病理上的作用,有望為癌症治療提供新解方。該研究今
-
2024-03-18 12:24
神經退化性疾病治療新思路 中研院團隊用硫酸雙醣分子減緩
不論是「漸凍症」或「額顱葉失智症」,這兩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無藥可醫,也仍找不到致病的原因,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陳韻如團隊發現一種雙醣分子可增加腦神經細胞的存活率,並減少神經元退化,可望提供學界更多神經退化性疾病治療線索。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在我國常被稱為「漸凍症」,跟額顱葉失智症都是好發於中年
-
2023-11-11 13:45
盼加速建立AI醫學倫理準則! 醫界跨界合作保障民眾權益
人工智慧(AI)在醫療場域的發展,可望減輕醫事人員的工作量,並增加患者診斷或治療的精準性,但隱私權等問題廣受關注,台灣醫學會、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與台灣臨床試驗聯盟今日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將針對建立AI醫學倫理準則、運用AI完善台灣健康醫療、開放AI演算法典範等3大方向進行合作。
-
2023-11-08 16:12
中研院攜手宏碁 投入研發個人化癌症mRNA疫苗
中研院今(8日)正式對外宣布和宏碁公司已簽署合作備忘錄,各自提出「自動mRNA製程平台」及「預測腫瘤新抗原之AI模型」技術,將投入研發個人化癌症疫苗,研發該製程平台的中研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董奕鍾表示,希望3年內該平台機器可開始提供實際使用。
-
2022-05-02 12:14
中研院首揭細胞「無合成分裂」 獲《Nature》期刊專文推薦
細胞分裂的發生是所有生命的基礎,過去180年來大家只知道兩種細胞分裂方式「有絲分裂」及「減數分裂」,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陳振輝團隊,在研究斑馬魚發育時,意外發現另一種獨特的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今年4月登上知名國際期刊《自然(Nature)》並獲專文推薦。
-
2022-04-20 12:23
基因體中心澄清 翁啟惠研發武肺廣效疫苗與醣基無關
中研院院士翁啟惠與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馬徹、林國儀團隊研發去醣蛋白及mRNA廣效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苗,不過卻有傳聞指稱該疫苗和醣基生醫公司開發的疫苗有關,翁啟惠與馬徹、林國儀共同發表聲明表示,該技術還由中研院智財處與其他公司洽談中,尚未技轉。
-
2021-08-24 11:32
防熱傷害! 公部門合推APP鼓勵高風險族群下載
氣候變遷加速,台灣高溫也屢破紀錄,氣象局、國健署以及中研院共同推出「樂活氣象」APP,集結民眾最關心的健康、天氣兩大領域資訊,精確度達鄉鎮、每小時提供預警,降低民眾受天候影響造成的熱傷害,即日起開放下載。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說,去年是最熱的一年,去年8月熱傷害383人,今年熱傷害193人,目標就是
-
2021-07-27 19:24
防疫草本茶配方僅簽非專屬授權 中研院指廠商標緊急授權為不實
雖然本土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趨緩,但每天仍有超過10名以上確診病例,且有多例都是非居隔陽性,疫情隨時有反撲的可能,之前中研院發表研究指出,紫蘇、薄荷等常見草藥可抑制武肺病毒,該草本茶配方也經過「非專屬授權」簽給民間生技公司,不過中研院則表示該公司的廣告因為使用「緊急授權」
-
2021-07-22 14:22
中研院發現:人類ACE2突變致難以對抗武漢病毒 登國際頂尖期刊
去年初全球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爆發以來,全球已超過1.9億人確診,武漢肺炎的病毒透過其S蛋白(刺突蛋白)和人類的ACE2(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結合,導致人類感染。中研院院士李文雄和清華大學副教授王慧菁率領團隊,比對人類與非人類靈長類物種的ACE2基因序列後發現並推測,所有靈長
-
2021-04-25 05:30
「餓死」癌細胞 中研院、北醫大研究攝護腺癌新療法
攝護腺癌是男性常見癌症,中研院院士龔行健帶領台北醫學大學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組成的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攝護腺癌中癌細胞是藉由外來的精胺酸(arginine)來重塑表觀遺傳(epigenetics)全貌,只要不讓癌細胞吸收外來的精胺酸,讓癌細胞粒線體功能喪失,就可「餓死」癌細胞。
-
2021-04-24 14:30
中研院、北醫大研究發現 阻斷精胺酸能「餓死」攝護腺癌細胞
攝護腺癌是男性常見癌症,中研院院士龔行健帶領由臺北醫學大學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組成的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攝護腺癌中癌細胞是藉由外來的精胺酸(arginine)來重塑表觀遺傳(epigenetics)全貌,只要不讓癌細胞吸收外來的精胺酸,讓癌細胞粒腺體功能喪失,就可「餓死」癌細胞而達治療目的。
-
2021-02-19 11:59
中研院最新發現:蛋白不穩定恐致智能障礙
中研院生化所特聘研究員陳瑞華與細生所副研究員周申如跨領域研究發現,基因中的「SOX11」蛋白不穩定是源於「USP11」蛋白的缺失,而當SOX11蛋白不穩定則會造成大腦皮質發育異常,並導致遺傳性大腦發育異常、智能障礙等,此發現將有助於孕媽媽做胎兒染色體分析,提早知道胚胎是否可能有此缺陷。
-
2021-02-04 13:11
中研院發現乳癌惡化機制 可望應用於標靶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WHO )本月指出,乳癌已經取代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黃雯華研究團隊近期研究發現,乳癌惡化關鍵機制,蛋白質DSG2表現量增減會促使乳癌增生和轉移,未來可望應用於生物標記和標靶治療。黃雯華研究團隊近期發現並證實一項乳癌惡化機制,首度發現蛋白質DSG2(De
-
2020-10-16 21:05
美國健康長壽大挑戰 台灣5研究團隊入選第1階段
中研院去年宣布參與美國國家醫學院發起的健康長壽大挑戰計畫,第一階段「催化創新階段」結果昨晚出爐,共有5組研發團隊獲選,不僅可獲得每年5萬美金的研究經費,還能參加明年在美國的創新高峰會。美國國家醫學院去年10月宣布發起「健康長壽大挑戰計畫」,中研院認為,台灣將於2025年走入超高齡社會,便宣布將參與計
-
2020-04-30 05:30
中研院分析基因序列/新冠病毒分6型 在台突變大、死亡率低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團隊分析全球兩千多株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後,將病毒分為六大型,並發現病毒突變量與致死率呈現正相關,且有隨著時間增強的趨勢。對於其中台灣現有病毒突變大但死亡率低的現象,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解釋,除了考量病毒毒性,還要考量醫療量能是否影響到照顧品質。
-
2020-04-24 05:30
中研院15分鐘快篩 下月量產/從研發成功到試產只花一個月 技術將授權國際市場
中研院3月8日發布成功研發15分鐘武漢肺炎病毒快篩消息後,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昨天表示,4月10日已轉交給7到9家廠商,廠商已開始試產,目標一個月可進入正式量產。以抗體檢測病毒抗原 全球首例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安綏團隊成功合成能辨識武漢肺炎病毒核蛋白的單株抗體群,可作為檢測快篩裝置的關鍵試劑,1
-
2020-04-07 11:41
耶魯大學也轉發! 廖俊智獻聲講解COVID-19
昨日中研院在粉專Po出一部短片,由院長廖俊智獻聲解說「COVID-19是如何感染我們的細胞?」才配音一次就到位!加上廖俊智女兒所繪製的全英文圖解巧妙搭配,10分鐘懶人包讓民眾清楚認識COVID-19。片中除了介紹COVID-19感染途徑,後半段還解釋「洗手」、「維持安全社交距離」的用意,希望民眾能夠
-
2020-02-22 05:30
2週從無到有合成瑞德西韋/10天產出病毒抗原 中研院團隊超強
中研院團隊僅花10天就生產出新型冠狀病毒抗原、兩個禮拜從無到有合成出純度高達97%的瑞德西韋藥物!中研院團隊扮演火車頭,帶隊衝刺,讓台灣新型冠狀病毒後續快篩、藥物和疫苗開發加速進行。扮火車頭 衝刺快篩、藥物和疫苗開發瑞德西韋被視為可望抗新型冠狀病毒的新藥,是美國吉利德公司所開發,中研院和國衛院都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