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6長者就1人憂鬱症 輕忽恐增失智風險

2024/06/01 05:30

▲超高齡社會來臨,老人照顧老人越來越常見,久病、失能等,也對老人心理健康造成衝擊;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tstock)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

長者憂鬱問題日漸嚴重,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長者憂鬱症盛行率達16.7%,即每6位長者中,就有1位罹患憂鬱症,但因疾病污名化影響與子女忽視異常警訊等因素,往往未能及時就醫,長期不處理恐增加長者失智、自殺風險。

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陳亮妤指出,老人照顧老人的情況越來越常見,久病、失能等,也對老人心理健康造成衝擊,若未得到妥善處理,可能引發長者憂鬱症。

常誤認老化正常現象 僅27%就醫

陳亮妤說,長者憂鬱症盛行率達16.7%,但有調查顯示,50歲以上臨床具有憂鬱症狀者雖有83%認為就醫方便,但僅有27%曾接受憂鬱症治療,兩者間有極大落差,可能與子女忽略長者憂鬱的警訊、誤以為是老化的正常現象,或長者本身因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問題,擔心遭人非議而拒絕就醫有關。

陳亮妤強調,若放任長者憂鬱症,未來可能惡化為失智症,屆時家庭照顧負擔將更為沉重,且各年齡層的自殺原因都以憂鬱傾向、罹患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為首位,高齡長者也不例外,而慢性化的疾病問題,也是促使長者採取極端手段的另一項主要原因。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精神學科教授蔡尚穎以1名94歲的女性個案為例,該名患者雖因心臟疾病固定就醫,但活動力尚佳、可前往公園、社區唱歌,今年2月因骨質疏鬆、腰椎疼痛用藥後全身無力、在家3度跌倒,且疼痛問題沒有改善,從此不敢行走、包尿布臥床。

蔡尚穎指出,個案從3月起入睡困難、食慾下降、體重驟減4公斤,且有憂鬱的情況,4月甚至整天都有「不想活了」的想法,經心臟科醫師轉介到精神科繼續治療,在調整生活節奏、改變飲食方式後,憂鬱症狀和睡眠品質已逐漸改善。

北醫大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則提醒,生理、心理密切相關,高齡長者除了慢性病控制之外,也要關注心情變化,如果發現家人情緒、行為異常,如頻繁嘆氣、對事物失去興趣、長期足不出戶等,可能就是憂鬱的警訊,需多加留意,以免錯失治療時機。

☆自由時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