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老人家靜脈曲張走路慢 隔離7天症狀加劇

2022/11/13 05:30

手術前,小腿外觀可見明顯扭曲變形的靜脈。(照片提供/蔡承根)

文/蔡承根

門診來了一位年約69歲的阿姨,主訴在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隔離後,左小腿就開始出現脹痛,造成走路不舒服的問題更加嚴重了。經朋友介紹來門診檢查評估。

她說,在確診前,左下肢雖有明顯的靜脈突出變形,但頂多只是偶爾抽筋,就不以為意。後來因為經歷一週足不出戶的隔離生活後,左小腿竟然開始出現腫脹及抽痛的情況。因為明顯影響走路問題,因此才被家人帶來評估靜脈曲張和下肢腫脹的症狀。

因為考量年紀大及害怕術後疼痛問題,故選擇微創血管內凝膠閉合手術來處理靜脈曲張,經過手術治療後,不僅扭曲變形的靜脈都被處理乾淨,連走路不穩的問題也有明顯改善。

靜脈曲張雖然算是下肢靜脈退化的早期變化,但是除了影響美觀,有的也會帶來影響生活品質的症狀,除了下肢腫脹、沉重感、疼痛或夜間抽筋,甚至會影響正常走路動作。尤其是老人家,本來因關節退化造成行走遲緩,若再加上靜脈退化的症狀,會讓人誤以為有神經退化的疾病。其實只要徹底治療靜脈的問題,就可以恢復正常過往的行走功能。

有國外的大型長時間追蹤的研究指出,在下肢靜脈退化的臨床分期中,每過13年,每一期別的人中,會有一半的人會繼續退化,所以在靜脈退化後期的族群裡,老人家佔的比例就顯著增加。

經由微創手術2週後的回診,可見其小腿外觀皮膚回復正常,而且幾乎看不到手術傷口。(照片提供/蔡承根)

症狀不明顯時 就該治療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現在已經從傳統抽除靜脈手術的方式進展到微創血管內介入的治療,達到傷口小、恢復快及併發症少的目標。所以靜脈曲張只有外觀的變化,但沒有明顯症狀時,也是要考慮治療的,因為它還是有機會會繼續走下坡而造成肢體腫脹、小腿皮膚色素沉澱或反覆發炎,等外觀開始改變再來處理,就不一定可以回復正常的外觀了。

(作者為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心臟血管外主任)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