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心理治療3目標 看精神科不代表有病
文/李律恩
增進自我覺察、問題解決、生活適應
隨著社群媒體普及,心理衛生議題逐漸受到社會重視,「看精神科」不再是令人避諱的話題,而是進一步追求心身平衡、生活安適的新選項;接受心理治療,並不意謂「成為一個病人」,而是從對自身的好奇與內省出發,與治療師一同思索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願望成為什麼樣的人,並在理解之中更安然接受當下的狀態。
與治療師會談 療癒心靈
◎何時需要心理治療?
當代生物醫學進展下,許多精神疾病能有更精準的診斷,症狀也能藉由服藥獲得控制。然而,人心並非機器,除了單純的生理因素,精神健康更包含情緒、思考、記憶等抽象而感性的層面,也會受到內外在的壓力交互影響。面對人生的課題,往往沒有一帖特效藥能立即消除煩惱,而心理治療,便是以增進自我覺察、問題解決能力和生活適應為目標的非藥物療法。因此,無論是課業、工作、生活、人際相處的挫折,或偶然浮現心頭的孤單與猶疑,只要有「談」的需求與意願,都是開啟心理治療的契機。
◎和治療師會談,和與身邊親友談心有什麼不同?
心理治療的「療效」,其一關鍵因素正是「治療框架」,在固定的時間、空間、費用、流程之下進行會談,乃是雙方約定的實踐。正因為確保了治療師與個案在真實生活中的距離,無所謂立場與利害關係,才能確保診間裡治療關係的獨特與中立,維持話語和想像的自由,將屬於個案的心靈空間最大化。
各種模式的心理治療在西方社會已有相當的歷史與臨床基礎,大眾也十分習於在生命各階段的進展過程中、或者特定的心理議題上,尋求心理治療的幫助。
在對話之中,個案與治療師能談過去、現在、未來,談所有已發生和未發生的可能,談現實與想像,談感受,談失落,談創傷,一起探索種種關係之中的重蹈覆轍與似曾相識,並在這樣的探索中,對自己更加瞭解。
(作者為恩主公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