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心理治療 不讓躁鬱支配人生
文/陳長聖
報載名人罹患躁鬱症,因而情緒低潮,夜不成眠。在診間也有民眾擔心地詢問:「醫生,我最近一點小事就生氣躁起來,我是不是躁鬱症?」
慢性大腦失調症
躁鬱症正式名稱是「雙向性情感障礙症」,其實是一種會引起患者情緒、精力及日常生活不穩的慢性大腦失調症。
躁鬱症不罕見,女演員費雯麗、歌手瑪麗亞凱莉,都因為躁鬱症而面對工作上、人際上的變卦。
一生中,患者會歷經劇烈的情緒波動:從躁期的興奮、急躁,到鬱期的悲傷絕望,一再反覆。大部分患者發病初期,可能是一段鬱期,然後轉成躁期。在躁期的時候,會有連續好幾天的情緒高亢、即使睡很少也精力旺盛、自信滿滿、話多且速度急躁、思考飛快讓別人跟不上,嚴重者甚至有誇大的妄想(例如自己地位崇高、能與神佛對話)。
躁期的患者常自覺狀況良好「原來這才是能力解放的我」,需要他人提醒「你最近跟平常不同」建立病識感。也有一些躁期的患者,情緒在一天之中從高亢到憂鬱反覆好多次,起伏之大、有如聖母峰到馬里亞納海溝之差距,須留意在情緒低谷時自傷、輕生的可能性。
持續不間斷的藥物治療,比斷斷續續的治療更能控制躁鬱症病情。
停止治療就會觸發
沒有治療下,躁狂期可能持續3至6個月,轉換到憂鬱期可能持續6個月至9個月。在躁期和鬱期之間,也會有曇花一現的「平穩期」,患者若以為病好了而停止治療,一旦遇到季節轉換、心理壓力、生活不規律、或是身體狀況改變(如感染、手術、癌症)等壓力狀況,就會觸發躁鬱症的開關。而每一次的發作,都會讓腦部功能更加下降,臨床上看到許多因為缺乏治療,數年後智商下降的年輕案例,不勝唏噓!
每個患者對藥物治療反應都不盡相同。鋰鹽、帝拔癲等傳統躁鬱症用藥潛在副作用(手抖、變胖等),可能讓患者卻步;現在有更多種類型的治療(如:第二代精神安定劑、長效針),更多不同的選擇造福患者。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諮商也能幫助患者辨別發病徵兆、解開因疾病而生的諸多心結,提升患者的自我價值感。
(作者為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