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聖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
簡介
兼備成人與兒童青少年的精神醫學知能,亦鑽研薩提爾取向的個別心理治療。
診室之外,樂於在校園、媒體等地傳達心理健康知識。
經歷
1. 長庚大學醫學系
2. 北市聯醫 (松德)精神科,以及台大醫院心身醫學科的受訓醫師
3. 北市聯醫(松德)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
4. 國北科大、康寧大學及北市家防中心的諮詢醫師
相關文章列表
-
2025-09-04 05:30
心身醫示警:別讓3C螢幕奪走孩子健全發展
在早療評估門診裡,1個快滿3歲的男孩,過去並沒有聽力或神經問題,但至今卻連「爸爸」、「媽媽」都叫不出來。父母懊悔坦言:「因為做生意太忙,從小他哭鬧的時候,就用手機、平板安撫他。」 -
2025-08-18 05:30
兒少憂鬱症攀升 可能潛藏隱性ADHD
小涵(化名)是安靜乖巧的9年級女生,平時不吵不鬧、性情溫順,但從國小就上課常發呆、考試粗心失分、作業拖延到深夜。家長認為她的課業表現需要更多努力,安排了許多課外補習活動,但國中後課業壓力更加繁重,小涵的挫敗感迅速累積。她持續心情低落、食慾下降、出現反覆割腕自傷而就診。 -
2025-05-14 05:30
訂立全家每日作息表 助學童擺脫失眠困擾
門診中,常有國小學童的父母,詢問我:「孩子都不睡怎麼辦?」「七晚八晚還在用手機」「都已經11點多還在蹦蹦跳跳,沒有睡意」等問題。 -
2025-02-10 05:30
慢性疲勞沒有特效藥 學習共存重建人生
「醫生啊,經過治療,我已經不會過度焦慮了。可是這麼久以來,我的身體還是覺得好累好累,一動就覺得累。連唸書的效率都跟以前不一樣,變得很遲緩了。這是不是代表我的焦慮症還沒有好?」30多歲的李小姐在診間這樣問我。 -
2024-10-09 05:30
預防3C成癮 「親子參與」從小教起
筆者因為工作的緣故,常接觸到帶著小小孩求診的父母。在談話時,倘若小小孩吵鬧喊無聊,有時會見父母連忙把手機或平板電腦拿給孩子,讓孩子自行使用。此時如果預計還需要談一陣子,診間的護理人員會貼心地提供白紙和色筆,讓孩子畫畫,取代3C陪伴。 -
2024-07-27 05:30
正視父母身心疾患 預防「殺子後自殺」事件
數月以來,殺子後自殺的故事,時不時佔據新聞版面,父或母難以面對各種壓力、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時,也將孩子一同帶向死亡。 -
2024-06-22 05:30
不要怕 勇敢求助 遠離職場霸凌
某日下午,一位30出頭歲的男上班族初次來到診間。他頭低低的,只說想治「失眠」,不願多談。通常心身醫學科問診時,會希望了解相關症狀,和日常生活壓力源,才能確認診斷、對症下藥。 -
2024-05-10 05:30
「週年反應」引發身心症狀 母親節可以不用勉強快樂
隨著母親節的接近,陸續有些成年患者在診間,跟我述說他們最近嚴重失眠、煩躁不安、情緒低落、易哭,甚至有人是聽到旁人提到「母親節」3個字就生氣,並表示:「大家都說『母親節快樂』,可是我就是快樂不起來!母親節對我來說根本不可能快樂呀。」 -
2024-04-10 05:30
保護孩子遠離戀童癖 預防性侵、心理創傷
近年#Me Too運動和演藝圈新聞影響,大眾開始討論未成年性侵的這個議題。筆者在診間服務一些受害者,各有不同創傷故事。受害者的大腦警醒系統在創傷事件後會過分活躍,造成過度警覺、驚嚇、無預兆發怒,或是憂鬱、焦慮、解離等症狀。 -
2024-03-13 05:30
老年人做瑜伽、有氧運動 抗憂鬱效果優於年輕人
「除了吃藥和定期心理晤談,我還可以做什麼?」在診間,常聽到憂鬱症的病友和家屬這樣問。我經常對病友耳提面命:「要運動!要培養運動習慣。」通常這樣說,病友常面有難色回答:「我已經沒有體力、不想動了,怎麼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