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慢性疲勞沒有特效藥 學習共存重建人生
文/陳長聖
「醫生啊,經過治療,我已經不會過度焦慮了。可是這麼久以來,我的身體還是覺得好累好累,一動就覺得累。連唸書的效率都跟以前不一樣,變得很遲緩了。這是不是代表我的焦慮症還沒有好?」30多歲的李小姐在診間這樣問我。
回顧病史,她在第2次感染新冠病毒之後,呈現了急性焦慮和失眠症狀,因而接受藥物治療1年。治療後,焦慮和失眠確實改善了。但如同患者所說,慢性的疲憊感卻從此常駐她的身體,她難以勝任原本的工作,自信心大減。
疲勞是長期勞務之後,生理的肌肉收縮運動和心理的注意力持續度呈現功能減退的現象。李小姐呈現的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在早年曾經被描述為「精神衰弱」,是長期的身體無力和精神倦怠。
運動後倦怠 精力難恢復
典型的症狀為運動後倦怠(Post-Exertional Malaise),即在活動後出現嚴重的疲勞,或肌肉關節痛,即便休息也難舒緩。患者亦有睡眠品質差(即使睡很久也難以恢復精力)、注意力不集中(腦霧)、站立時頭暈。這些症狀通常持續半年以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80%病患經歷過病毒感染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原因不明,可能與多重系統失調有關,包括神經、免疫、內分泌等系統,約80%的患者在病前經歷過病毒感染(如腸病毒或新冠病毒)。此外,心理壓力也可能成為誘因。
親友多理解 少無端指責
要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除病史外,醫師可能會安排抽血檢查,確認營養和甲狀腺等狀況,排除內外科疾病。因為沒有檢查能夠確診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抱怨的症狀,常被家人當作是無病呻吟,不被親友理解。然而患者經歷的疲倦是真實存在的,需要周遭的同理,而非無端指責。
很可惜地,也沒有針對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特效藥。雖然醫師處方的抗憂鬱劑和中樞神經興奮劑能夠幫忙提振精神和體力,但更重要的是患者自身投入量力而為的運動,每天的行程以保存精力為整體規劃,亦可接受心理治療來學習放鬆自己、活在當下,與慢性疲勞和平相處,創造屬於自己的和諧人生。
(作者為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