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心理師教4步驟 走過至親離世悲傷
文/陳冠伶
日前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辭世,使得英國民眾陷入空前的集體悲傷,台灣民眾雖非大英國協子民,但如何處理悲傷,卻是我們共同需面對的議題。
人一生中,總會面臨摯愛親友的離世經驗,會讓生者感到不真實進而產生否認或抗拒反應,尤其當死亡來得突然時,會因缺乏預期性,無法好好跟對方說再見的情況之下,不願意承認事實的發生,刻意或不自覺的選擇性記憶或扭曲認知,想像著有天醒來,逝者再次出現在眼前的景象。當情緒問題未能獲得解決,悲傷的過程可能會因此走得更長久,嚴重時將傷害我們的心理健康。
此時,第1步是「體認失落已經確實發生」,才能接續處理失落後的悲傷情緒,不僅是認知層面承認逝者已死的事實,需要情感層面接納自己處於悲傷情緒經驗中,允許自己悲傷,不再刻意壓抑或忽略、掩飾傷痛。
第2步是「體驗情感並命名」,悲傷是1種包含許多情緒的狀態:憤怒、愧疚、孤單、憂鬱或焦慮等。嘗試為自己提供安靜時刻,透過內在對話或文字書寫的方式標示出事件引發了我們怎麼樣的感受或想法,梳理悲傷造成的內在混亂,疼惜自己這段時間內經歷的苦痛,學會溫柔地善待、照顧自己。
第3步是「重新定義失落」,藉由回顧、追憶自己與逝者交織而成的無數生命篇章,針對那些雙方留有未能實現的承諾、約定或心願等,在逝者將永遠缺席的條件下,找到新的方法履行約定,消除對於逝者情感上的遺憾或愧疚感。同時,也在心中為逝者找到1個具意義性的位置,持續維持雙方間的連結感,卻不會阻礙我們過未來的生活。
最後「辨識身邊的資源」也是相當重要的1步驟,即使我們憑藉自己的力量逐漸朝往正常化的生活,但一接近特殊節日,仍可能會反覆陷於悲傷泥淖中,若適時向親友尋求協助,藉由相互的支持,則能避免無限度地陷入哀傷的情緒中。
透過理解悲傷與接受悲傷的歷程,並不是要我們徹底遺忘,也不是恢復悲傷發生前的狀態。畢竟摯愛對象曾與我們擁有共同的記憶,事實上也已經永遠離開我們。如何在沒有「他/她」的世界裡再次創造屬於自己的嶄新生活,才是活著的我們,更重要的事情。
(作者為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