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 2024-04-06 11:05

    健康網》冬天吃太補怎麼減? 中醫授3妙方甩肥油

    不少人習慣冬天進補,三不五時就吃薑母鴨這類高熱量食物,春天是適合減重的好季節,潤中醫診所院長艾莉絲在臉書「艾莉絲學姊 中醫皮膚科專科醫師」分享中醫減肥好方法,如調理脾胃,選擇清淡易消化食物,像是綠色蔬菜、全穀類食品等,或透過飲食調整、針對特定穴位針灸,中藥調理來減重。

  • 2024-03-04 17:32

    健康網》低頭族小心脖子後側腫一包! 3動作遠離「富貴包」

    葉立斌/核稿編輯常常低頭滑手機,小心富貴包找上門!中醫師王大元提醒,低頭滑手機時,大椎會向外凸起,讓頸部肌肉筋膜突起,長久下來導致慢性發炎、沾黏形成腫包。因此平時可將身體貼緊牆壁,將頸椎向牆壁方向往後貼近、下巴後縮,持續30秒後,再休息30秒,重複做5次;利用蓮蓬頭從後頸的風池往大椎穴沖淋按摩;或用

  • 2024-02-05 14:05

    健康網》大掃除易網球肘! 中醫教「這樣做」減輕腫脹、疼痛

    葉立斌/核稿編輯王姓男子因歲末年終忙著大掃除,隨後開始出現手肘外側疼痛和腫脹的情況,起初以為是暫時的勞損,不以為意。沒想到症狀卻越來越嚴重而就醫,經醫師簡單動作,發現他感到手肘外側疼痛加劇,診斷為網球肘。扶原中醫診所中醫師陳櫂瑔表示,改善網球肘除針灸、按摩穴位,來改善血循,達到減疼痛效果,還要避免過

  • 2024-01-28 11:04

    健康網》5旬婦大掃除釀肩周炎手不舉 中醫:掌握4招不卡關

    葉立斌/核稿編輯1名58歲婦人因年終大掃除後,導致右肩疼痛反覆已數週,且無法順利抬高、外展手臂,甚至影響睡眠就醫,經檢查診斷為肩周炎。扶原中醫診所中醫師鍾明君表示,肩周炎若不治療,發炎物質在關節囊內長期累積,恐致五十肩。因此,預防肩周炎,建議在進行大掃除時,應注意姿勢,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動作;保持

  • 2024-01-17 15:22

    4歲童罹患全面性發展遲緩 針灸活化腦部

    4歲的張小弟在1歲時因癲癇反覆發作,就醫查後診斷為染色體異常造成中重度「全面性發展遲緩」,除接受早期療育,去年5月也進行傳統針灸合併無痛雷射針灸治療,現在癲癇發作與嚴重程度下降、認知能力明顯提升、吞嚥和咀嚼問題也改善,不太活動的雙手也出現探索性動作,逐漸培養起部分生活自主的能力。

  • 2023-12-15 19:49

    健康網》擔心卵巢早衰受孕差? 中醫:治療著重養腎

    羅碧/核稿編輯想懷孕的婦女最擔心卵巢早衰的問題,影響生育。雲品中醫診所中醫師表示,中醫觀點看待卵巢早衰時,認為腎主生殖、內分泌功能的調節,因此治療會以補腎為主,並搭配疏肝健脾化瘀,加上溫灸薰臍、穴位針灸,培養體質。何謂卵巢早衰?中醫師在臉書粉專「雲品中醫診所」發文說明,當40歲以前女性發生卵巢功能衰

  • 2023-11-06 19:36

    健康網》頭痛伴肩頸卡卡 中醫推4穴位:開竅醒腦還防失智

    郭先生因為長時間專注低頭工作,自覺脖子非常緊繃,而且有時候會出現頭頂空空,綿綿作痛的感受,有時候吹到冷氣,還會產生抽痛型的頭痛,卻又很難明確指出痛點。對此,中醫師邵禹豪分享4穴位:分別為百會穴、風池穴、合谷穴以及手三里。除了可以緩解頭昏、頭痛,也有預防失智功效。

  • 2023-11-05 21:28

    健康網》天氣多變鼻水流不停? 中醫揭血管運動性鼻炎3病證

    季節變換,不少人容易出現鼻水流不停等症狀,小心這並非一般過敏性鼻炎,而是較少人知道的血管運動性鼻炎。欣華安中醫診所副院長艾莉絲表示,治療此症,中醫分別依肺氣虛寒、脾氣虛弱、腎陽虛弱等3病證,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另,也可透過穴位針灸、日常可在起床時先用棉被溫溫口鼻或戴口罩,減少溫差過大所致的血管運動性鼻

  • 2023-11-05 13:34

    健康網》眨眼次數少當心乾眼症! 中醫推2茶飲+1動作滋潤雙眼

    季節交替,氣溫逐漸乾冷,各種乾燥性疾病開始蠢蠢欲動。對此,中醫師王大元表示,若想護眼,除對證治療、針灸穴位外,也可用雙手摩擦按眼輪肌肉,來滋潤眼睛,及搭配枸杞菊花茶、夏枯草菊花茶等2養生茶飲,補肝腎明目、清肝火。另外,要注意正常人1分鐘眨眼至少12次,如果眨眼頻率減少,可能會引發乾眼症。

  • 2023-10-27 05:30

    失眠分4類 中醫對症治療讓你好睡

    失眠在臨床上相當常見,不管是男女老少都有可能發生,門診中抱怨明明很累卻睡不著的病人至少有三成,中醫辨證論治之後,失眠可以大幅改善。長期失眠 對健康傷害大失眠是指不容易自然地進入睡眠,可能是不易入睡、眠淺易醒或是容易做夢。●白天精神不佳、嗜睡,醒後仍沒有睡飽感。

  • 2023-10-23 17:10

    健康網》手指關節痛有4大主因! 中醫:針灸配中藥效果佳

    起床後時常感到關節卡卡,甚至出現腫脹無力症狀,以為休息就好,但症狀卻越來越嚴重,關節甚至開始變形,小心這可能是關節炎前兆。中醫師詹景琦表示,手指關節痛屬於痺症,所以當疼痛、僵硬嚴重時,可運用針灸療法,對於疏通經脈的氣血瘀滯,緩解局部不適的效果非常好。另外,關節的腫痛僵硬,內服中藥也是不可或缺。

  • 2023-09-30 21:30

    健康網》不自覺情緒性進食? 中醫:可從內科2方向治療改善

    許多人因壓力而暴飲暴食,不只造成熱量負擔,也造成其他健康風險。對此,中醫師邵禹豪表示,若想改善情緒性進食,中醫除透過正確衛教、針灸治療外,內科方面則朝疏肝解鬱、寧心安神2大方向治療。邵禹豪在臉書專頁「中醫師邵禹豪.阿豪醫師」發文指出,無論血糖、血脂、體重、體態,除非是先天疾病使然,幾乎都是一個人長期

  • 2023-09-30 17:03

    健康網》痔瘡術後傷口疼痛難耐? 中醫:針灸3穴改善腫脹和便血

    不少痔瘡患者因術後出現腫脹、出血及疼痛等症狀而感到困擾。欣華安中醫診所副院長艾莉絲表示,術後除按時吃藥、多喝水、多吃蔬果外,根據南京中醫藥大學實證,每日針灸大腸俞、承山、二白等穴位,在術後第2天和第3天,恢復狀況較僅有常規護理沒有針灸療程的患者要更好,而且能顯著改善疼痛、腫脹和便血等不適症狀。

  • 2023-09-27 08:40

    健康網》鼻塞又頭痛小心鼻竇炎! 中醫:按壓這邊能溫通鼻腔

    台灣由於空污、人口集中,加上海島國家特有濕熱環境,不少民眾飽受慢性鼻竇炎所苦。對此,雅丰唯心中醫診所新竹院所中醫師解佩芬表示,鼻竇炎為風濕熱,治療上會使用通竅發散的藥物,搭配清熱利濕抗菌的藥物,來調理體質。此外日常也可摩擦按壓鼻腔周圍穴位的位置,也能有溫通的效果。

  • 2023-09-21 21:05

    健康網》異位性皮膚炎真的好癢! 中醫:2穴位孕婦不宜按壓

    每當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總是搔癢難耐,尤其是半夜睡覺時,總是會被癢醒,影響隔天精神,欣華安中醫診所副院長艾莉絲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經常反覆發作,容易因瘙癢難耐,而抓得傷痕累累。對此,中醫將不同症狀的異位性皮膚炎,分成4類型,並透過中藥、針灸或穴位按摩來治療,此外,在穴位按摩時,記得合谷穴和三陰交穴,可

  • 2023-09-21 20:43

    健康網》別讓「秋燥」找上您! 中醫:這些白色食物滋養肺部

    秋天到了,天氣逐漸轉涼,也變得更加乾燥,對此,合佗中醫診所中醫師表示,這個季節容易感覺口、鼻、皮膚乾燥,甚至有些人還會出現口乾舌燥、小便少、大便乾結、鼻塞、咳嗽等一系列症狀,就是所謂的「秋燥」症,因此平時應注意飲食,多吃白色食物,像是洋蔥、水梨、竹筍、白花椰菜、菇類、白蘿蔔等,來滋養肺部,預防秋燥傷

  • 2023-09-12 17:35

    健康網》擔心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上身? 中醫:僵硬肌束和引痛點是關鍵

    有沒有遇過扭傷後,疼痛緊繃一直不癒,按壓局部痛點會有痠痛感,即使經過休息或吃止痛藥,還是沒有舒緩根治呢?中醫師王大元表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多因受傷或長期姿勢不良引起疼痛痠麻感,好發於使用電腦的上班族、工人、廚師、準備考試的學生或家庭主婦,在他們身上多可找到如繩索般的僵硬肌束和引痛點,甚至觸碰後會引發

  • 2023-09-11 16:43

    健康網》治乾癬不靠類固醇? 中醫:內調外養清除濕熱

    乾癬是常見慢性發炎性皮膚疾病,不會傳染,資料顯示,台灣盛行率約0.19-0.24%。欣華安中醫診所副院長艾莉絲表示,想改善乾癬症狀,除了透過西醫口服類固醇治療外,中醫也會透過消風散清除濕熱、止癢;針灸穴位,如合谷、曲尺、神門等穴有加乘效果;以及外塗青黛膏等,可助止癢、傷口癒合。

  • 2023-09-09 14:19

    健康網》慢性蕁麻疹一直不見好? 中醫教「這樣做」尋回健康皮膚

    蕁麻疹是常見的皮膚問題,發作起來搔癢難耐,也容易反覆發作。欣華安中醫診所副院長艾莉絲表示,如果皮膚癢反覆發作超過6週以上,小心是慢性蕁麻疹。中醫治療主要針對體內的風、濕、熱來做排解,針灸治療常用穴位,如曲池、血海、足三里等。此外,補血和養血藥方包含消風散、四物湯、龍膽瀉肝丸等,進行症狀治療和體質調理

  • 2023-09-09 11:54

    健康網》水腫不是真胖 中醫:多吃「這些」祛濕消腫

    水腫不是真胖,可能是身體潛藏問題的徵兆。中醫師提醒,想預防水腫,除中藥及針灸/按摩穴位外,飲食應遵守少醬、低鹽,建議以天然的蔥、薑、蒜、洋蔥、迷迭香、九層塔、檸檬汁、橙汁為主,以免水分滯留在體內,出現身體或臉部浮腫現象。另,也可多吃祛濕消腫食物,如黃豆、薏仁、黑豆、紅豆、菠菜、山藥等含鉀助排鈉;柑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