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神經系統疾病 易引發憂鬱症
文/陳紹祖
今年4月淡江大學前副校長王高成從校內大樓墜落死亡,知名雕塑家朱銘被家人發現在住處輕生。其中王教授62歲,遺書寫著因罹患腦部疾病,引發認知功能退化,影響教學和心情;朱銘大師則是83歲,為慢性疾病所苦。
我們常聽說「久病厭世」自殺,然而因為罹患身體疾病導致憂鬱,進而發展出自殺企圖,並非年長者所特有。
發展出自殺企圖 並非年長者特有
身體疾病嚴重程度與自殺之間存在明顯關聯,這通常是在疾病發作或確診後不久,而非久病之後。研究顯示,在癌症確診後的最初6個月內,患者的自殺風險明顯升高。尤其是間皮瘤、胰臟癌、肺癌、食道癌和胃癌患者的風險較高。這樣的風險升高會持續約3年。因此,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是一個需要持續關注的照顧重點。
容易引發嚴重憂鬱的身體疾病以神經系統疾病最常見,包括:腦中風、亨丁頓舞蹈症、帕金森氏症和創傷性腦損傷。中風後的憂鬱可能在數週到一年後發生,左額葉中風者發生憂鬱症狀遠多於右額葉中風者,這樣的差別源自於左右大腦情緒管理功能側化。把握黃金復健時間,訓練中風後大腦功能。
在帕金森症和亨丁頓症這兩種影響動作的神經系統疾病中,情緒低落往往在動作症狀出現之前就已經先出現,自身情緒控制和人臉情緒辨識能力有缺損,這也顯示這兩種疾病並非單純動作方面的障礙,而是神經精神系統整體疾病,選擇合適的抗憂鬱劑治療,才能在改善動作障礙與情緒。
抗憂鬱劑治療 改善動作障礙與情緒
此外,內分泌系的庫欣氏症和甲狀腺功能低下,自體免疫系統相關的紅斑狼瘡,維生素B12缺乏,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也都常在罹病後出現憂鬱症狀。醫師在面對前來求診的憂鬱病患,應該安排必要的抽血檢查和腦影像學檢查,以排除身體疾病造成憂鬱症的可能性。必要時補充甲狀腺素、維生素B12,或者將患者轉介其他專科醫師治療,才不至於延誤病情。
(作者為慈濟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花蓮慈濟醫院成癮精神科主任)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