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邪教、心理諮商有何不同?專家談辨識法保護自己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期有位廣為人知的女網紅開設YouTube頻道,但言論與過去大為不同,影片內容也很奇怪,導致不少粉絲討論她是否去了某個心靈課程,甚至加入邪教,身心大受影響。
諮商心理師蘇琮祺在粉專「蘇琮祺 諮商心理師」提出看法,認為,心理諮商與邪教都有著「撫慰人心」的功用,然而在兩者的專業度與目的性上面卻存在著根本差異。蘇琮祺建議大眾了解這些差異,能幫助大家更明智地選擇自我照顧的方式,並在過程中保護自己。
以下提供五個面向,讓大家作為分辨的依據:
●協助與陪伴 vs. 拯救和依賴
心理師會以專業方式理解你的觀點,發掘內在資源,陪伴你度過困難,並鼓勵你找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心理諮商的重點是幫助當事人增強自我力量,而非依賴外在力量。
相較之下,邪教提供一種「庇護所」的角色,透過強調神秘或超自然的力量,讓人感到被保護,但也可能形成依賴。例如,有些「救世主」自稱可拯救眾生,讓人對其出現信任感,並投入許多心力,從而無法自主地應對生活。
●生活一部分 vs. 生活的全部
諮商只會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通常每週或隔週一次,並在固定的時間、地點進行。透過這些有限的時間投入,當事人可以漸進地將在諮商中獲得的洞見應用到真實生活,並實際地改善生活。
在某些邪教中,則會透過要求隨時隨地的「奉獻」理念,滲透到參與者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人無時無刻都懷抱著教義。例如,有些團體會要求參與者隨時保持特定信念或反思,甚至強調需要持續的「供養」,逐步侵占了參與者的生活空間。
●明確結構 vs. 製造依賴
諮商具有固定的框架,包括收費標準、治療方案和時間安排,能讓人感到專業且可預測。有些理論取向(如認知行為療法)甚至會設定具體的處遇計劃,使來訪者清楚知道接下來的步驟。
邪教多半較缺乏對於幫助的清晰界定,甚至主張隨時能夠提供「支持」跟「引導」,但需要參與者的「奉獻」和「投入」。在某些情況下,這類模糊的安排可能帶來長期依賴,讓人難以離開或保持適當的距離,尤其是在某些缺乏穩定心理狀態的參與者身上更為明顯。
●專業資格 vs. 模糊標準
心理師需具備碩士學歷、國家考試資格並持有證照,且持續接受專業訓練。這樣的制度確保了心理師的知識水準及品質控制。
在邪教裡,不需任何驗證,有些接收到神諭,有些是自我修練,缺乏一致的教育訓練和成效標準。而過程中的活動,可能包括各種靈修課程、能量療法等,缺乏客觀的品質評估。
●權益受保障 vs. 要承擔風險
心理師由衛生局和心理師公會所監督管理,提供一定的保障。若出現問題,當事人可以申訴並得到第三方處理,例如民眾對於心理師的行為有疑慮時,都可向地方公會或當地衛生局反映。
而邪教則大多打著「信仰自由」的旗幟,即使出現問題,訴諸法律時也常以參與者「自願參加」而無法獲得公平的對待。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