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寶林茶室案》醬料也有嫌疑 營養師盤點國外中毒案件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寶林茶室案從死者遺體驗、住院患者驗出米酵菌酸,因此衛福部定調食物中毒事件是米酵菌酸引起,營養師林冠良表示,50-70年代在印尼,每年都有人因吃到發酵出錯的椰子製品而死,70年代的中國東北也有人因酵米麵中毒,是哪個環節出錯尚在調查,米或是玉米做的粿條、可能含椰漿或椰絲的醬料都有嫌疑。
林冠良在臉書專頁「林冠良營養師Siin」發文指出,米酵菌酸會出現在發酵出錯的椰子製品中,50-70年代印尼每年都有吃tempeh(天貝)中毒的事件,因為這種tempeh是用大豆加椰渣來發酵的,又叫tempeh bongkrekic,而米酵菌酸的英文bongkrekic acid就來源於這種tempeh。但現在常見的tempeh的發酵法沒有用到椰子,菌種也是純化後的,所以tempeh中毒的案例也很少聽到。
林冠良說,「米酵菌酸」與發酵米製品也有關,中國東北的傳統食物酵米麵,是用玉米或高粱米發酵製成,以前也不時發生中毒事件,一直以來都認為是發霉的黃麴毒素造成的中毒,70年代才發現是另一個菌,於是取名酵米麵假單胞菌,不過在80年代做過對比後,發現跟印尼吃tempeh中毒的菌是同一株,產生的毒素也是同一個。
林冠良指出,2015年非洲莫桑比克也發生過,在一場喪禮上喝了受污染的小米釀的啤酒,造成75人死亡的案件。
林冠良提醒,不管有沒有隔夜,任何食物在放進嘴前都要觀察一番,眼睛看看有沒有發霉,鼻子嗅看看有沒有臭酸。因為這是一種由菌產生的毒素,雖然毒素本身無色無味,但菌還是可以感覺出來的,如果有不正常,最好還是丟掉。如果你有在家自己做發酵的興趣,那最好是跟真正的老師學過,並注意原料的來源和安全性。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