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經常落枕、手麻困擾? 物理治療對「3疼痛期」有解

2022/11/25 21:50

物理治療師提醒,脖子疼痛及不適感拖越久,個案預後的時間將延後且不適感及疼痛負擔會增加,因此切勿拖延;圖為情境照。(圖取自photoAC)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起床容易落枕、手麻,許久才緩解?物理治療師表示,有研究指出,BMI大於30者、壓力大等較易出現脖子痛。而針對不同症狀(疼痛時長)有對應做法,例如對於急性期(症狀長達6週者)的脊椎採徒手治療、個案衛教;亞急性與慢性期(症狀持續6-12週或超過12週者),則採穩定控制運動及肌力訓練,皆能有效改善頸部功能、減輕疼痛。

物理治療師王文妤在臉書粉專「王文妤 物理治療師 • Amber physiotherapist」發文指出,脖子痛是可以預防的,而關於脖子痛通常會根據時間、疼痛模式與機制作為分類。

●急性期:疼痛症狀時間長達6週。

●亞急性期:疼痛症狀時間持續6-12週。

●慢性期:疼痛症狀時間超過12週。

王文妤說明,當疼痛超過6週並未減輕,就會發展成慢性疼痛,約有一半的個案會在1年內完全復原,但約有50%的個案會在5年內復發或偶爾有不適的狀況發生。

她提醒,疼痛及不適感拖越久,個案預後的時間將延後且不適感及疼痛負擔會增加,因此若感覺疼痛真的不要拖。

脖子痛 4大類模式與機制

●明確成因的(specific):可確定的病理成因,如肌肉拉傷。

●神經性(neuropathic):原因為週邊神經的壓迫或損傷。

●沒明確成因的(non-specific):找不出受傷的組織或無法確定受傷原因,如慢性下背痛。

●創傷型(traumatic):例如車禍常見的揮鞭症候群。

王文妤提到,先前也有研究針對18-29歲的年輕人,統計出許多容易出現脖子痛因子,當中包含BMI大於30者、壓力大、電腦工作者超過4小時未休息、維持姿勢太久、伴有下背痛等等。

而脖子痛是可預防的,她表示,根據研究統計發現,日常有在訓練、有氧運動及重視人體工學者,能有效降低脖子、肩膀、上背疼痛的風險。

「疼痛症狀維持時間」有不同治療

王文妤指出,就目前研究而言,物理治療針對不同症狀(疼痛時長)有對應做法,例如對於急性期(症狀長達6週者)的脊椎採徒手治療、個案衛教;對於亞急性與慢性期(症狀持續6-12週或超過12週者),則採用穩定控制運動及肌力訓練,皆能有效改善頸部功能、減輕疼痛。

王文妤提醒,若很常落枕、肩頸疼痛,或對自己辦公環境有疑惑需調整的,建議可找醫師、專業人員及物理治療師討論諮詢。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