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孩子鬧脾氣 處理掌握5原則
文/劉奇鑫、陳宇翔
幾個連假剛過,有些家長發現孩子在某些特定場合,總是會鬧脾氣,其實仔細分析孩子的行為模式,應該有跡可循。試著分析孩子大哭大鬧的行為問題,應可找出解決之道。
◎哭鬧行為分析:
A.前提:造成這個行為問題可能的隱藏因素。
●環境:是不是這個環境,有小朋友不喜歡的人事物?例如:在聚餐的場合感到不舒服?聲音過於嘈雜?不愉悅的氣味及陌生的人物。
●本身:是不是小朋友有不舒服的情形?例如:肚子痛。
●事件:有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例如:不喜歡被陌生人碰觸。
B.行為:指當下所產生的行為,可能是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
●取得喜歡的事物?
●逃避不喜歡的事物?
C.後果:如果在行為產生後得到下列後果,可能會增加或是減少以後類似的行為。
●給予獎勵(正增強):如果孩子靠哭鬧就能讓大人妥協、進而達到孩子的目的並得到他想要的事物,可能會導致哭鬧行為出現率增加。
●移除不喜歡的事物(負增強):如果靠著哭鬧就能逃避不喜歡的東西,也可能導致這個行為的出現率增加。
●懲罰:處罰可能減少不適當行為的出現,但使用不當容易產生反效果。
◎處理行為問題的5大原則
除了以上提到的內容以外,以下5個原則也都可以幫助行為問題的處理。
●立即:問題行為出現時立即處理,讓小孩清楚了解得到這樣的處理是因為剛剛的行為所導致。
●明確:明確告知問題所在,例如:在這個場合及時間點大聲哭鬧是不恰當的,會打擾到其他人。
●了解: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兒童的言語表達不像成人一樣的清楚明確,當有想表達的事情卻無法表達,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行為來試圖解決他們的需求。我們需要多去了解行為背後的成因,才能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
●一致:每次處理問題行為標準要一致,不要被情緒左右。
●習慣:當每次問題行為的出現都受到制止,養成習慣後就能避免行為再次出現。
(作者分別為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師、職能治療實習生)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