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4大好處!寶寶哭到家長哀哀叫 語言治療師教比手語雙贏

2022/12/08 13:26

語言治療師表示,初期的嬰兒手語可先選擇跟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或情緒有關的手勢,例如ㄋㄟㄋㄟ、吃、喝等。圖僅示意,與本文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語言治療師表示,初期的嬰兒手語可先選擇跟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或情緒有關的手勢,例如ㄋㄟㄋㄟ、吃、喝等。圖僅示意,與本文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寶寶還不會講話前,通常是透過不同聲音表達情緒感受、哭給你看,但有時即便奶餵了、尿布換了,孩子依然「罵罵號」,哭到讓照顧者忍不住哀號「麥擱哭啊啦!」甚至覺得很挫折,希望自己有讀心術。對此,語言治療師葉俊亞、簡彣如分享「寶寶手語」,可增進親子溝通效率、穩定孩子情緒、營造親密感及促進語言發展。

葉俊亞、簡彣如於臉書粉專「BaeGo培果教育」發文指出,寶寶約6個月大時,雖然還沒有正確的口語,但已開始出現一些自發性手勢,例如揮手再見、使出「一指神功」指這指那,藉由嬰兒手語和外界「溝通」。兩人也列出常見寶寶手語:

:5隻手指碰在一起,反覆輕觸嘴巴,代表吃或食物。

:手圈成環狀,像拿著杯子一樣,靠近嘴巴代表喝。

沒了:把手心翻出來給對方看,代表沒有了或結束了。

還要:5隻手指碰在一起,雙手重複相互觸碰,表示還要。

痛痛:2隻手的食指反覆觸碰,表示痛痛或不舒服。

那什麼時候學比較好呢?葉俊亞、簡彣如表示,「其實從出生就可以開始」,起初跟寶寶互動時,可以比得近一點、速度慢一點且動作幅度大一些,隨著孩子的認知能力、手部肌肉逐漸發展,以及控制能力、整體穩定度提升後,大概在8個月至10個月左右,開始會嘗試以手勢回應需求。

他們提醒,初期的嬰兒手語可先選擇跟孩子基本生理需求或情緒有關的手勢,如ㄋㄟㄋㄟ、吃、喝、怕怕、痛痛等,且比的時候要留意3個重點:

手勢與口語要同時出現

讓孩子可以重複將手勢、動作、聲音跟物體連結,學習詞彙的意思,例如寶寶喝奶時,爸媽可以拿著奶瓶,邊比ㄋㄟㄋㄟ的手勢、邊說「喝ㄋㄟㄋㄟ,寶寶肚子餓了,想喝ㄋㄟㄋㄟ了,爸爸泡ㄋㄟㄋㄟ」。

葉俊亞、簡彣如補充,透過手語的詞彙結合,能讓孩子更快理解如何連結短語,例如比手語時,亦可比出「寶寶+怕怕」、「還要+喝+ㄋㄟㄋㄟ」等與說話時相同的文法構句規則。

只比當下發生的事或看到的東西

跟教寶寶學說話一樣,比寶寶手語時,應專注於當下出現的東西,或正在發生的事,以便讓寶寶在自然情境中,把物體或動作跟眼前的東西對應、記憶起來。

耐心等待並給予時間

耐心等待寶寶看向自己時,再緩慢重複比同樣手勢。剛開始寶寶可能不了解意思、反饋較少,需給予時間、大量學習的機會,示範多次後,可在比該手語前停頓一下,眼神投以期待地等寶寶嘗試做出類似動作。

所以學了有何好處?葉俊亞、簡彣如說明,寶寶手語可以增加溝通效率,讓孩子明確且有效傳遞意圖。當寶寶知道自己還有其他溝通交流管道時,可減少其不被理解的挫折與無力感,進而穩定情緒,獲得回應的家長也會感受到喜悅,增進親子互動的甜蜜感受,也間接促使寶寶更願意表達,並於過程中反覆連結語音、手勢及物體。

換句話說,嬰兒手語拓展寶寶的認知,讓他發現溝通的樂趣,並促使孩子發掘更有效且確實的表達方式,就像以走路代替爬行一般,寶寶發現用說的更能讓父母了解自己的意思時,會更傾向使用較輕鬆、確實的表達途徑,促使口語進一步發展。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