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暈車藥該怎麼吃? 食藥署:出發前30至60分吃最有效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有些人搭車出門旅遊,最怕就是暈車、暈船或暈機,讓整個旅程瞬間掃興。對此食藥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師陳怡晏介紹2種常見的暈車藥,同時也分析吃暈吃藥最佳的時機。
陳怡晏表示,暈車、暈船、暈機都屬於醫學上所稱的「動暈症」,常見症狀有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起因與視覺及前庭系統的知覺衝突有關。容易發生動暈症的人,可先採取預防措施,例如搭車坐在前座、搭車時開窗以保持空氣流通、避免飲食。必要時,可於搭乘前服暈車藥,以減少動暈症的發生。
陳怡晏指出, 暈車藥主要成分,多為第一代抗組織胺(first-generation antihistamine)與東莨菪鹼(scopolamine)兩大類:
第一代抗組織胺
作用為抑制前庭活性,能預防或緩解動暈症。建議於出發前30至60分鐘服用,旅行期間可視需要每隔4至6小時服用一次。 第一代抗組織胺最常見的副作用為 「嗜睡」,服用後應避免開車、騎車、操作危險器械或需專注力及警覺性的工作。此外,老年人及孩童易受到抗組織胺作用而產生失眠、神經質、焦躁不安等症狀,且老年人使用後應慎防跌倒。
東莨菪鹼
東莨菪鹼分為口服及經皮吸收貼片兩種劑型。口服劑型多為複方,建議搭乘交通工具前30至60分鐘服藥。經皮吸收貼片劑建議搭乘交通工具前至少4小時使用,並於旅途結束後除去,藥效可維持72小時,貼於耳後沒有毛髮的皮膚上,一次只能貼1片。
因東莨菪鹼具抗膽鹼作用,使用過當可能出現排尿困難、口乾、便祕、視覺模糊、頭痛、心悸等,一但發生上述症狀請立即停止使用。此外,它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若併用鎮靜劑或安眠藥,可能會加重對中樞神經系統抑制情形。
食藥署提醒民眾,兒童、孕婦或本身有氣喘、青光眼、攝護腺肥大等慢性病患,服用暈車藥前應先請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並遵醫囑使用。
轉載自衛福部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845期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