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校園接種當心「集體暈針」 醫師:女性機率較高
〔記者蔡思培/台北報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BNT疫苗校園接種將在中秋節後登場,國內仍有少數家長學生有疑慮不願接種。醫師指出,過往校園接種疫苗,年輕人易因為心理因素出現「集體暈針」,建議校園留意施打動線,適時讓學生放鬆心情、轉移注意力,學生接種後多補充水分,也可改善暈針問題。
聯安診所內科主治醫師施奕仲表示,暈針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就是對打針的恐懼。年輕族群容易因排隊等候心理恐懼緊張,促發交感神經張力高張,並在打完針產生自律神經失調,副交感張力突然反彈,瞬間心跳或血壓驟降而癱軟無力。常見暈針症狀包括頭暈、噁心、嘔吐、臉色蒼白、手腳發冷、血壓下降、昏迷、暈眩等。
暈針常發生在校園疫苗接種,尤其是國中生、高中生族群,女生發生機率略高於男性,通常會在接種後3至5分鐘發生。施奕仲說,有些人會將暈針誤以為過敏性休克,但兩者有些反應不同,過敏性休克通常是在接種5至10分鐘後才突然發作,且過敏性休克患者通常都叫不醒,要立刻皮下注射腎上腺素急救送醫,才能解除過敏性反應。
施奕仲說,是否引發集體暈針其實與施打動線安排有極大關係,若在等待過程目睹正在打針者,或是看到護理師正在抽針,都會加劇心裡緊張感。他建議等候學生不要關注正在打疫苗的人,學校也可以安排電影、音樂欣賞活動,轉移等待學生的注意力。
施奕仲提醒,學生打完針後除要觀察30分鐘,也可喝完一瓶礦泉水再回教室,這樣就算有輕微血管放鬆、血壓下降,補充水分後身體也會較舒坦,可大幅改善暈針問題。若學生已經暈針,應安排至隔離場所,由護理師陪伴觀察,並定時量血壓、心跳,直到恢復正常才回到教室。
近來仍有部分家長猶豫是否要讓孩子接種疫苗,施奕仲提醒,青少年雖然染疫後屬輕症患者,本身或許毫無症狀,卻可能有高傳染力,甚至不經意傳染給家中長輩或免疫力不佳者,因此仍建議施打疫苗。
至於有家長擔心孩子施打BNT疫苗得到心肌炎,施奕仲指出,因施打疫苗罹患心肌炎的風險約百萬分之十幾,機率比車禍意外死亡低,且青少年罹患心肌炎幾乎99%可痊癒。施建議父母與孩子共同討論是否接種疫苗,對疫苗有正確的了解,也能改善對接種的恐懼。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