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破解癌細胞脫逃詭計 國衛院找到強化免疫療法解方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免疫療法讓癌症治療出現曙光,國家衛生研究院卻發現,腫瘤微環境會抑制免疫反應,癌細胞可逃過被免疫殺手滅絕的機會,造成治療有效反應率恐降到20%至30%,但經進一步研發藥物在動物實驗成功活化免疫殺手,並暢通血管通道為殺手「開路」助攻癌細胞,將治療有效反應率提高30%至40%,預計最快5年內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提高免疫T細胞辨識、殲滅癌細胞是治癌療法之一,但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李岳倫團隊研究發現,癌細胞會躲避辨識機制,同時營造缺氧等慢性發炎的腫瘤微環境,持續促進腫瘤生長,並有助腫瘤血管新生,新生血管會四處蔓爬建構如同一座堅強的敵人堡壘,讓身為戰士的免疫T細胞無路可進,根本無法深入敵營殺敵,結果就是免疫療法的效果打折,像是在乳癌、大腸癌、頭頸癌等實體癌的有效反應率僅20%至30%。此研究已於去年12月刊登於美國癌症免疫治療學會官方期刊。
為了提升療效,李岳倫團隊認為,改善腫瘤微環境是關鍵,並以「血管正常化」的思維研發VEGF融合蛋白藥物,藉由抑制細胞內外的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訊息傳導,達到抑制腫瘤血管增生,使原本絮亂無章的血管變為較正常,等於為原本被雜亂血管困住、不得其門而入的殺手T細胞「開路」,同時也可讓其他藥物可進入腫瘤微環境,發揮效果。
李岳倫指出,在動物實驗已發現,VEGF融合蛋白藥物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anti-PD-L1的合併治療,可更加有效地抑制腫瘤生長,同時克服癌思停標靶藥物的抗藥性。目前在動物實驗顯示,此種方式有助於提高免疫療法的有效反應率約30%至40%。
李岳倫說明,相關研究的重要創新概念與技術,已獲美國、日本及歐盟的專利保護,目前進一步規劃小動物、大動物毒理安全性實驗,也與一些研究與試驗單位談好合作,預計要執行1年到1年半,後續時程再視結果調整,希望最快5年內可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除了乳癌、大腸癌外,也期盼將頭頸癌、胰臟癌納入受試對象。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