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關鍵期補充血清張素 有助自閉兒快快復健

2006/10/26 06:00

文/陳秋坪

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血清張素不只影響細胞的複製分化,也會影響神經的成長,或是新突觸的生成,有了這些因素,才有所謂的可塑性,因此血清張素與大腦發展之間的關係,應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一九六一年,Richard J. Schain和Daniel X. Freedman兩位醫師首先提出,幾乎三分之一的自閉兒體內血清張素含量較一般孩子高出許多,不過由於當時造影技術還未成熟,故無法將此現象與腦部變化互相比較。

現在美國密西根兒童醫院正子斷層掃描(PET)中心的小兒科教授Dr. Chugani,特別利用正子斷層掃描來研究自閉兒體內血清張素的製造,再將結果與非自閉兒交叉比對。結果發現,一般非自閉兒在發展早期的某段時間(約一到二歲)內,血清張素合成量會持續增加,甚至是大量製造,直到顛峰為止,然後在六歲時合成量再開始慢慢往下降,然而這種合成曲線卻不見於自閉兒。

在發展關鍵期,他們的血清張素反而是以低劑量且穩定的速率下去製造,一直到六歲以後,製造量才開始提高,所以自閉兒在大腦發展早期,可能因為血清張素含量不足,以致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結受到影響,如數量不夠多、不夠強壯,或是路徑不正確等,因而產生一些外顯行為問題,像是對某些特定的感覺刺激過度敏感。

對此,Dr. Chugani認為,若能在這段發展關鍵期,幫助自閉兒補充體內血清張素量,或許對其大腦發育有正面效果,因為這點假設,而指引一些相關藥物的研發方向,不過她也強調,藥物並非萬靈丹,目前有很多研究都提出,大腦發育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環境刺激愈多,突觸之間的連結就愈強壯,所以像自閉兒常見的問題,假如能以藥物配合某些治療,如復健、行為矯正,治療效果應會更明顯。

舉例來說,一些促進血清張素釋放的藥物會作用於大腦感覺皮質區,以幫助突觸生成,若同時輔以適當的感覺刺激,其過度敏感的問題或許會有所改善,還有利用藥物延長大腦發育的關鍵時間,給予積極訓練,或可讓孩子發展迎頭趕上。

雖然目前相關藥物仍在發展階段,不過,家長若能盡早發現孩子的問題,就能早點接受療育,其效果自然就不言而喻。

(本文作者為高雄市雙螺旋感統復健研究中心治療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